前些天,我遇到了一个整个上肢都疼痛的病人,在文章中我们称他为杨先生。
按杨先生的主诉,他左侧肩部外侧、肘部外侧、腕部背侧都会疼痛。其主要疼痛部位在肩,但整个肘关节和腕关节活动时也会出现疼痛。
因此,我将治疗的重点放在肩部。通过评估发现其肩胛骨位置出现偏移,外展、前倾,肩关节内旋,于是就将治疗的重点放在肩关节周围。接着检查治疗了颈部的问题。
经过两次治疗后,杨先生很惊喜地告诉我,“不仅肩痛有很大的好转,连肘部和腕部都好了很多。”
杨先生觉得很神奇,但其实这样的案例我见过很多了。因此写下本文与大家分享我们的想法。 思路分享

在临床中,这样的情形是很常见的。相信很多治疗师也有类似的经历,如遇到的一些患者肘痛又或者腕痛,治疗肩关节后疼痛会好很多?还有一些肩痛的患者,通过治疗手臂也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但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本文中,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原因一
西医的哪痛医哪早已成为历史,现在更多的中医专业治疗师喜欢跟疼痛相关的经络去治疗。例如,肘痛、腕部疼痛治颈;脚痛、膝痛治疗骨盆,这些都是远离病痛端治疗,却往往能取到奇效。这也是中医的疗效神奇之处!!!

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因为它们的神经支配走向是这样的。肘部和腕部的神经支配来源于臂丛,C5-T1,从颈椎椎间孔穿出,穿过斜角肌,所以很多肘、腕部疼痛的患者处理颈椎后则立竿见影。同理来说,膝痛、脚痛治疗腰部和骨盆也有很明显的效果,这是因为脚和膝的神经支配不是骶丛神经,就是腰丛神经,骨盆和腰椎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原因一。
有人就会继续提出疑问了——这只是肘痛治颈的原理啊,为什么肘痛治肩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呢? 因为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肢体外周的筋膜(肌腱、韧带)、肌肉体系。依据十二经脉的分布,全身筋肉体系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经筋”。十二经筋作为经络的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的正常维持,依赖经脉和络脉等渗灌气血以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所以治疗局部疼痛是要循经取穴治疗,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因二 还有一个原因呢,西医的运动链理论就是中医的经筋理论。中医几千年前就运用经筋疗法去治疗疾病,更注重整体观,取得满意的疗效!!

西方的运动链学说认为,上肢的动作都是相互影响的。比如我们在屈肘时更喜欢屈腕、屈肩,因此我们人体是存在屈肌链和伸肌链的,上肢和下肢都存在的。 上肢屈肌链包括胸大肌、三角肌前束、斜方肌、肱二头肌、腕屈肌;伸肌链锁则包括菱形肌、三角肌后束、肱三头肌和腕伸肌。他们是相互影响的。屈肩不足会导致屈肘过度、屈腕过度,进而导致肌肉过度使用,紧张。如果屈腕不足,则会更多屈肩。 因此,许多肩部疼痛来源于腕关节的活动受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肩痛也可以通过治疗腕关节获得很好的效果。
原因三

还有一个原理是神经同源性。这个原理主要讲述的是,我们在胚胎发育中,屈肌是一个细胞共同发育而来的。因此,治疗腕关节屈肌或者肘关节屈肌都能对肩关节屈肌有所帮助,当然也包括着对侧下肢屈肌。伸肌也同样适用。
如果想分析更多原因,我们还能从筋膜上获得启发。前臂链、功能链等等无不为我们提供着各种各样的思路。不过不管中医还是西医最后都会回归到一点:人体是整体的,关节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如果一个地方有问题,不仅仅只是自身的问题,可以考虑下,是不是别的部位也受了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