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的调脾胃秘方

 为什么73 2019-02-13


古时候的养生家、医家对人的寿命有「天年」的说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

 

可见人的原本寿命是120岁,这叫做天年,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寿数,但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尽其天年乃去」,这是因为什么呢。


作        的

 

《内经》里论述过长寿的基本要素,是为: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人的身体,五脏六腑,升降出入,是生生不息的一个闭环,环环相扣,有先天的积淀,有后天的运化和调,才能循环相生,度百年不成问题。

 

不能终其天年,肯定是其中一环出现了问题。这其中,很重要,也非常容易出问题的一环,就是脾胃。

 

尤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卖文化的兴起,脾胃受累的人越来越多,脾胃是「后天之本」,中焦枢纽,脾胃出现问题,身体就像流水线中段紊乱,长此以往,输出输入都要受到影响。

 


国医大师路志正老先生在《肠胃养生:无病到天年》里就写道:「肾为先天之本」,大多数人的天年都能达到120岁而不衰,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我们的实际寿命往往由后天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决定,因此要「补养后天以资助先天」,可见调养脾胃是养生的重中之重!

 

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也非常重视脾胃之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他常讲:「善治者,惟在调理脾胃」

 

所以说,调养脾胃是个大话题,需要琢磨研究,需要长久坚持,不是喝一碗粥,按一次穴位就能毕业的。

 

三个要点,需要记笔记。

 

气机升降,方得平衡

 

上面也说了,人的身体是一个闭环,是一条流水线:营卫运行、经络贯通、清浊分辨、津液输布,我们身体里的「气」无时无刻不是在升降出入地运动着,中医称这种运动为「气机」,「气机」是我们生命活动的根本,这种运动一旦停止,我们的生命也就终结了。


而脾胃在这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因为处于我们身体的中焦,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这两个小同志,可以说是掌管了我们身体中部气机流通的枢纽


中医讲:「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和胃,一升一降,一个运化水谷,一个受纳水谷,一个把精微有效的营养水液输布运化到周身,一个把糟粕下传排出体外:可以说,只有脾胃功能正常,升降出入的通道顺畅条达,我们的身体气机变化才能正常运行。

 

人活的就是一口气,气机顺了,才能五脏调和舒适,不得病。

 

反之,如果脾胃气机逆乱,脾气该升不升,胃气该降不降,那就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脾如果不升反降,叫做「脾气下陷」,也叫中气下陷。

脾气有支撑脏器中正的作用,脾气不升反降,原本应该上行运输到头面、上肢的营养气血都上不去,中正支撑的力气也若弱了,就会出现:

不爱说话、脸色苍白、头晕、无力、不爱吃东西,吃了会腹胀、腹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胃如果不降反升,叫做胃气上逆,这时人就会恶心、呕吐、打嗝、反酸

 

清代名医唐笠山说过:「治脾胃之法,莫精乎升降。」所以说调养脾胃,不止是虚了就补,实了就泄这么简单,最重要的,还是要先把气机调和,让脾胃升降通顺,有时候才能够不药而愈。

 

小tip:平时可以多按揉脾胃经穴位,通经活络,促进气机运行


推荐穴位:

中脘穴


丰隆穴


太白穴


足三里




 

调脾胃不止调脾胃

 

五脏六腑是组合劳动,谁不工作都不行,我们生活中脾胃受累,总有一些旁的原因,大多都跟其他脏腑功能失和有关系。

 

所以说,养脾胃也不是死心眼专攻一家,要找准兼杂、源头,调理起来才能更得心应手。就像李振华先生说的:「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

 

李志刚教授讲过脾胃和其他五脏的关系:


心是脾的母亲,心阳不足影响脾胃运化,脾胃运化失常也会导致心血失养

肝失调达容易导致脾胃不和

脾胃运化决定肺的津液气血的盛衰

脾胃虚弱容易导致肾虚

 


比较多见的,是肝与脾胃。现在很多人都是肝郁气滞,疏泄出了问题,肝气堵在那里,影响了脾胃的运化,这就是所谓的肝郁脾虚

 

肝气太霸道,横截逆堵,侵犯脾气,就容易让脾气偏虚,运化失常。中医里这叫做「木旺克土」,肝属木,脾属土,他们本身是一个相克的关系,肝木太旺,就容易克制脾土。


很多人有「肠应激综合征」,一紧张肠胃就不舒服,或者肚子疼,跑厕所吧,又有排不净的感觉,或者根本不排。其实这就是因为精神过于紧张,肝气逆乱,才会引起肠道的过敏反应这种一般是脑力劳动者、精神敏感的人容易患。

 

《内经》里有讲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说,肝有病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肝病久了会伤害脾,所以要在脾没有受伤的时候,就把脾气补足,做好战斗准备。

                   

怎么搞?

 

平常可以多按按太冲穴、行间穴、足三里穴,肝郁脾虚的小伙伴可以咨询医生服用逍遥散~

 



针对这种类型的脾胃病,路老有一水一粥一汤,贴在下面,大家可以参考。

 


一水一粥一汤

水:

姜归糖水:当归15g、生姜15、红糖15,加适量清水煮后饮用,适用于虚寒腹痛。


粥:

茯苓栗子小米粥:茯苓20g、栗子15g、小米50g。先将茯苓及栗子研成细末,然后置于锅中,加水适量,和小米同煮成粥食用。 


汤:

荔枝扁豆汤:荔枝10枚、扁豆30g。荔枝去壳取肉,与扁豆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即可,喝汤吃荔枝肉。在食用上方时,一定要忌酒和辛辣。


其实养脾胃真的是不能一副药一次刮痧拔罐就行了的,要结合自己其他脏腑的反应,针对性的调养,大前提是不作死,减轻压力,避免不良情绪,不能过饥过饱,用餐要有规律、作息也是。

 

适当运动,全面养生~这才是正确的操作~

 

 

因人而异,也要因时制宜

 


干啥都得因人而异,养脾胃也是一样,辨别体质以后,热了冷静些,寒了来点儿温暖的,这都是大原则。

 

除了个人区别,四季调养上也有大原则。

 

《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里有写:「若夫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张仲景说过:「四季脾旺不受邪」,是说一年四季我们都要关怀呵护我们的脾胃,只有脾胃功能正常,人才能不容易收到病邪的侵扰。

 

春夏秋冬该怎么养呢:(路老秘方)

 

春:养生气

「疏肝解郁,兼养脾胃」

 

舒畅情志是关键,多运动,有助于阳气升发,注意保暖,尤其北京来了初雪,不要中了倒春寒~可以多吃春笋、豆芽、苏叶、葱、生姜、胡萝卜、菠菜、芹菜等。

 

疏肝小茶方

决明子10g,菊花、桑叶各5g,适量冰糖调味,代茶饮。

 


夏:养长气

「护胃养气,上下循环」

 

夏天是吃生姜最好的季节,「春夏养阳」、能健脾胃,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又可使肠的张力、节律和蠕动增加。

 

怎么吃:早上吃姜最好

 

把生姜洗净后切片,然后用醋和少量的盐泡上,大概三天以后就可以吃了。一次吃2~3片就可以了,不要吃太多,因为姜性温,吃太多就会导致胃热。

 

注意:心烦气躁、身体消瘦、高血压,或者经常口干口苦、便秘如球的人应当少吃姜。



秋:养收

「润肺清燥,调养阴虚」

 

多睡多养阴,保护好肺脏~秋天适合甘润养阴,呵护好身体里的津液。金水充足,能够反向帮助作为母亲的脾~

 

鸭梨百合粥

取鸭梨100g,鲜百合20g,粳米50g,冰糖适量。

将粳米淘洗干净,鸭梨洗净、去皮、切丁,鲜百合摘瓣、洗净。接下来将粳米用文火熬熟,加入鸭梨丁,煮烂,再放入冰糖、百合,煮沸即可。

 

秋梨膏也非常适合秋天,但是有糖尿病的人就不适宜了。


戳图带走秋梨膏

 

冬:养藏

「养肾补脾」

 

冬养藏,把阳气收敛,温补肾阳,相对的,外部干燥,就容易生内热,所以就要配合着「秋冬养阴」。可以适当吃些清润的食物,像山药、百合、藕、老鸭、冬瓜。

 

冬天补肾,同补脾胃,可以常灸关元、气海、肾俞、足三里。多吃核桃、黑芝麻、桑葚~


本文部分方义摘自:《肠胃养生:无病到天年》·路志正

《向脾胃要健康》·李志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