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区商业“梦灭”

 倾星水恋 2019-02-13

社区商业“梦灭”


社区商业火了几年后,将可能迎来一次大考。

赌性

市场最近几年对社区商业的探索,一直都没有停下步伐。

未来可能也不会。

社区商业主要指的是针对单个小区的商业组织、生意模式探索。

由于在单个小区口布局商业,所以社区商业离消费者近,能提供更好的购物便利性,不仅可以截流消费需求,相对于过去的商业都集中于商圈型消费市场,也能形成一定差异化。

加上,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当下主要以小区形态呈现,一方面市场规模庞大。另一方面,人口居住更集中因此存在组织商业的可能性。

这些是社区商业的机会点。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家企业有办法在单个社区经营层面,创造一个消费场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进而还能把这个模式复制到全国所有小区。那么,这里面就会出巨头型企业。

目前,社区市场还没有这样的巨头型企业出现,是“空白市场”。

主要原因则是社区商业很难,风险很高。

难点在于消费习惯能不能建立,能不能打造一个可持续的真实需求场景。

相比商圈型商业,社区商业只辐射单个小区,所以客流量不大,目标客群就一个小区的一两千户人口。因此,要怎么获得足够产出,怎么建立粘性,怎么构建商品结构和盈利模型,又怎么实现小店的有效率连锁管理,并在区域差异较大的中国实现连锁复制。

难度、风险很高。

所以,社区商业是这样的一个市场:理论潜力很大,现实路径又“坎坷”。是一个高风险博高收益的领域,“赌性”相对很大。

这个领域比较适合风投资本的进入。换个角度说,这个领域也可能相对更依赖风投资本的进入,来实现市场培育,验证模型。

在这个领域不要谈“人傻钱多”。高风险对应的是高收益,必然也面临比较高的失败率。风投是被验证过的商业模式,有专业门槛和财务模型,投的项目要得是十倍、几十倍、上百倍的收益。风投如果做成“理财性”投资,那很难被认为是成功者。

社区商业呢,只要小区的集中居住场景存在,就会有不断的商业尝试。从社区生鲜、社区型便利店、社区专业店到当下较热的社区团购,乃至未来的某个社区商业形态等。

一个形态失败了,会有另一个形态出现。

每一个新的工具出现、新的效率产生都可能带来一次尝试。而每次尝试似乎也总能吸引资金来“赌”一把——创业者投入时间,资本投入资源。需求抓准了、商业模式找对了、资金面配套了,没准就培育出巨头型企业了。

比如微信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社区团购的出现。生鲜技术、运营能力、供应链物流能力等提升也推动了社区生鲜业态的出现。等等。

大考


正是由于社区商业当下“赌性”较大,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大。目前,中国出现的流动性减少,或者说资本寒冬,对社区商业的影响肯定也会比较大。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未来几年,可能6、7成的社区生鲜等创业公司会退出市场。

《商业观察家》则认为,如果大环境没有改善,或者更糟,在2019年,市场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个社区商业退出潮的舆论,会有大量创业公司”倒下“。但这对于头部的一些企业可能影响也不会太大,因为市场资源的”投放“可能会更集中。

一方面没有太多钱也就不能广撒网了。另一方面,手头的钱变少,“欲望”也就相对减弱了,对投资成功率提升的考量可能会变得更为重要。以前,很多资本机构似乎都不愿去帮人“抬轿子”,现在,资本间该抱团的可能也要抱团,该抬轿子可能还是得抬。

因此,这些变化对于头部企业而言,可能是一个整合市场的时机。

但对于整个社区商业而言,则将是一次大考,很多创业者的“社区梦”可能会破灭。

竞争


整体来看,社区商业这个市场,当下主要做得是中国一至三线市场。

低线市场很难做,比如,在四线市场,人口居住更分散,基本上找不到居住人口能超过1千户的小区,因此,单个小区这么大点市场容量,能做出什么生意呢?为一个人口太少的小区开一个店,物业既不好选,账也很难算,人力成本覆盖可能都有问题。

而从一到三线市场来看,社区商业的竞争其实也很激烈。单看一个社区业态,竞争好像有限,空白空间比较大。但若跳出来看,这就是一个多业态、多维度的竞争,竞争的是同一个小区下的这一两千户用户。

《商业观察家》认为,当下社区商业的竞争,可能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一、是不是同质化。

社区环境下,要建立消费习惯、用户粘性,构建消费场景,当下出现的很多业态、模式创造,以及既有玩家,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生鲜,围绕着“吃”来做。

生鲜是高频、刚需业务,是流量价值、建立消费习惯的最重要品类之一,比较契合社区场景。

所以,无论是社区生鲜业态、社区型便利店业态,还是社区团购等,都在以生鲜、鲜食为主要经营内容。

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情。

因此,单看某一个领域,似乎个个都“潜力无限”,都有资金追捧,但跳出来看,社区这个大赛道上,其实,已经比较拥挤。

比如,社区生鲜业态不仅是与社区生鲜业态竞争,也在与社区型便利店竞争,与社区团购竞争,与菜市场、盒马、美团、大卖场、B2C电商等竞争。

社区生鲜业态的壮大,可能会对盒马等其他领域的玩家形成一定挤压。盒马的壮大也可能会对社区生鲜、美团等挤压。因为他们当下的主要目标客群,及未来要拓展的客群都在同一个小区,是同一波顾客。

那么,一个两千户人口的标准小区,在吃、生鲜层面的市场容量多大?

如果按1-3线市场平均每户每月2000元花费算(有多有少),两千户的小区每月的市场容量在400万元左右。

这400万元要怎么分?

菜市场一定就是“鱼腩”吗?会任人宰割?他是当下最大生鲜市场份额的拥有者,它可能从最大份额变成“无”吗?

大卖场也不会升级吗?当下沃尔玛、大润发的生鲜业务进步很大。

消费者就不会外出餐馆就餐,朋友聚会、出个差旅个游什么的。

美团就不能多送出些餐饮外卖订单?就不会发展生鲜业务?盒马就不能把餐饮、生鲜、到家业务结合起来做?前置仓的生鲜电商提供1小时达的免费配送服务,就一定没有竞争力吗?

随着各方布局的深入,在这个两千户小区的市场大盘中,一个社区生鲜店日销到底能做到多大?

归根结底,社区场景下就只能做生鲜吗,能不能创造需求?如果这个市场只是个零和游戏,当下参与的各方都有自己的优势与资金来源,最后能做大的企业怕是也不会太多,甚至可能没有。

社区商业“梦灭”


二、如果社区商业只能做生鲜,那么,通过什么方式做会更有效率?

平台还是自营?

从过去,乃至现在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都在强调自己是自营生鲜业务,然而,奇怪的是,《商业观察家》发现,最大的市场份额拥有者,当下发展速度更快的一些企业,却都是通过平台方式来做生鲜业务。

菜市场是不是平台形式?谊品生鲜是不是平台形式?拼多多是不是平台形式?

菜市场把农户、商家集中在一个空间下,实现了生鲜的丰富选择,新鲜、价格便宜,所以,吸客能力强。

谊品生鲜做合伙人制,做批零结合的供应链模式,不就是做平台吗。进入一个城市市场,先进批发市场,包个大场引入商家、农户,并把商家变成合伙人。门店端的店长、员工也是合伙人。

拼多多3年卖生鲜卖了510个亿,就是一个C2C平台。

生鲜产能太过分散、太易损耗、太过非标、太注重鲜度管理,是不是在当下零售端的表现,通过对平台方式的不断探索、提升会更有效率?

三、社区商业要不要做到家业务。

社区商业就开在小区口,有些就是消费者楼下的“菜市场”。那么,社区商业要不要做到家业务。是让消费者下楼,或者路过小区口顺便购买,还是让消费者线上主动下单,零售商送货到家。

从用户体验上来讲,送货上门的服务体验肯定是更好的。可以不下楼,对于消费者而言,是更方便的。同时,做到家业务,也能延申门店的辐射范围,从单个小区经营,扩散到周边几个小区经营,有利于做大日销。

但从商业模式上来讲,难度可能很大。

做社区生意,要把门店开进单个社区,开不了大店,只有做小店才能更贴近社区。而只要是小店,门店经营的品项数就不会太多,品项数不多,消费者每次购买的商品数也不会多,客单价就不高。所以,做到家业务的每单毛利额可能是有限的。

那么,如何覆盖到家业务的配送成本,怎么实现盈利可能是比较大的挑战。

当下市场,社区业态很多都是通过消费者到店自提来做所谓的到家业务。省掉了最后的配送成本环节,让消费者来'承担'。

由此而来的问题是,消费者最终会更喜欢1小时送货到家,还是到店自提。

这里面能影响消费者“喜好”的变数比较多,比如商品零售价格、鲜食业务经营、供应链效率、自有品牌业务发展等等要素。

因此,这还是一条拼效率提升的大道。

第三届新零售峰会

专场研判社区生鲜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