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件文物,它是一件银酒器,它的出土,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唐王朝的奢侈。可事实却远不是这么简单,看似奢侈的银酒器,其中,却饱含着一份无奈的聪明。这样一件背景复杂的文物,您知道它是什么吗?在它的身上,又隐藏了怎样的故事呢?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7年早春的一天,在陕西省西安市市西效的鱼化寨南二府庄,当地的一位姓姚的村民扛着锄头下地,他早就看中了和自己的田地接壤的一块地,那是一块无主的土地,而且高低不平,可就在平整土地的过程中,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墓。这是一座典型的唐代墓葬,因为早已被盗墓光顾过,所以基本上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文物。就在考古人员失望之余,却发现了一件裹在泥里的银器。这件躲过了盗墓者的银器,其身份和地位,很显然不一般。
这件银器高26厘米,外形和今天的某种瓷茶壶很相似。它小口,高领,肥腹,平底,壶嘴从肩部伸出,两侧还有一对可以系绳的系耳。重点在银器的外底部,上面錾刻了六十一个字的铭文:宣徽酒坊,咸通十三年六月二十日别敕造七升地字号酒注壹枚重壹百两正,臣杨存实等造,监造蕃头品臣冯金泰,都知高品臣张景谦,使高品臣宋师贞。
谜题似乎就此解开了,这件银器名叫酒注,主要用途就是存酒,说白了就是今天的酒瓶子。使用时,可以用专门的温碗来温酒,再把酒直接倒到杯子里。这个酒瓶子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它是银制的,更重要的是,它的产地是宣微院。宣徽院,是从唐代起,直到宋朝,元朝,皇宫内府里都专门设置的一个机构。它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皇帝生产御用酒。
好家伙,皇帝们真够奢侈,喝酒要指定生产厂家也就算了,竟然连一次性的酒瓶都要银制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这就是酒注的全部吗?这样下结论是不是为时过早?
元朝的时候,仍旧沿袭着设立宣徽酒坊,专门为皇帝造酒这项样制度。只是最初的元朝,并不想走唐宋奢侈的老路。于是,他们虽然专门为皇宫造酒,在酒注上,却放弃了银制的酒注,而是用陶制的酒壶代替。陶制的成本低太多,又可成批烧制,一开始,大家都很高兴,以位找到了为国家省钱的好办法。
可陶制的酒注却没有让人们高兴多久,新的问题很快出来了。皇亲国戚,各级官员,甚至一些民间有门路的人,都通过各或明或暗的途径,来讨要宣徽酒坊生产的酒注。这时,人们才发现,本来用陶制的酒坊的目的是想节约,可到最后,不仅不节约,连宣徽酒坊酒生的产都受到了影响和冲击。本来是好事儿,就这样一下子变成了坏事。
直到一个叫别儿怯不花的人负责定徽酒坊的管理时,才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他的那个十分有效的解决方法,却是放弃了陶制酒注,重回到了唐朝时开始使用的银质酒注。银制酒注成本高了许多,不仅数量上控制极严,而且每一只酒注都有唯一的编号。结果是,《元史》记载,"而索者遂止"。
这才是银酒注的全部。其实历史始终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不管你怎样的批评她,怎样的赞美她,她始终在那里,一言不发。而我们要想真正地看清历史,就必须要一一掀开所有的面纱,才能最终看到她最真实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