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兒

 文苑折枝 2019-02-13
 

 

 

回顧兒時,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不會忘記那句口頭禪:“大人望插田,小孩望過年。”特別那連溫飽都難得的年代,孩子盼望著新年的到來。因為過年了,平時吃不上的臘味、糖果,諸如“老三片” (紅薯片、麻片,凍米糖切成片),平時難穿到的新衣服,平時很難拿到的壓歲錢,還有好玩的鞭炮,好看的花燈……心想的都能如願了。對於天真的孩子來說,那是一年之中很難逢上那種幸福的日子。

可大人呢?就不一樣了。大人想到的是只有播種,才有收穫。所以,大人看重的是插秧了。插田代表著收穫,一年的勞累,終於穀熟了。

 

 而“年”,原本表達的願景,就是穀熟。

甲骨文、金文作穀穗成熟下垂之象形。"字的象形字,是一個背負成熟穀穗。《說文解字》:“年,穀熟也。”引申為一年的收成、年紀、年節、年代、每年的等義,又是時間單位,指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次所需的約3651/4太陽日的週期。

回溯歷史,中國由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幾千年古國古,都是以農治國。可在舊社會,農民很少土地,要租種地主的土地,貧苦人豐年才能勉強過,遇上災年,辛辛苦苦一年來,不是年終有餘,而是背一身的債,年來到,要出門躲帳。歌手郭蘭英的《白毛女》唱出了窮苦人怕過年 

 

北風那個吹

雪花那個飄

雪花那個飄飄

年來到 爹出門去躲帳

整七那個天

三十那個晚上還沒回還

大嬸給了玉交子面

我等我的爹爹回家過年

賣豆腐賺下了幾個錢

爹爹稱回來二斤面

帶回家來包餃子

歡歡喜喜過個年

唉過呀過個年

人家的閨女有花戴

你爹錢少不能買

扯上了二尺紅頭繩

給我紮起來

哎紮呀紮起來

門神門神騎紅馬

貼在門上守住家

門神門神扛大刀

大鬼小鬼進不來

哎進呀進不來

魯迅的小說《祝福》再現了有關段是寫過年的:

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裡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開頭的一段描寫,魯鎮年底的氣氛,接下去,點題:“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裡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後,橫七豎八的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並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的卻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這是實錄,白描的那種,文字入畫“像年底“,即使重播到今天,也

能感受到農村傳統年味。而”畢竟“一詞,顯露端倪,原來這是要與新年刻意對比。為何要作這對比?因為小說的讀者,不是習慣過舊曆年的鄉下人,而是當時正

追時尚,崇西洋節日,更樂於過新年的城市讀者。其實,更深層的思考還在於,魯迅強調舊曆年底最像年底,是要以此表明每個人都在盼新年的到來,每個人都應該在新年到來時享受過年的快樂與祝福,然而小說將要推出的主人公祥林嫂卻在新年到來的喜慶氣氛中死去了!而這,才是這一句看似簡單的時間交代的句子,所具有的深重的悲劇的力量,它幾乎就是一聲悲憤的呐喊!最像年底的舊曆年底是窮人的鬼門關啊!原來,魯迅就是要舊曆年的萬眾喜歡狂歡突顯祥林嫂命運的悲慘!

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讀完小說,再回頭琢磨年味兒,心頭湧上的不是歡樂,而是對祥林嫂的同情,對舊社會的憎惡,這不能不感歎魯迅先生壺奧與發力?

其實,後來啊!那些40後,50後,60後過來的人,原來過來的年,有的是戰爭中過來,那過年的期盼,無非是希望和平;有的是自然災難中過來,那過年的期盼,無非是希望溫飽;有的是浩劫中過來,那過年的期盼,無非是國泰民安……真正享受到的好年成,好日子,歡歡喜喜過個年並不多。

憶苦思甜,儘管現在的年輕人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但對於從那些苦日子過來的人來說,那苦盡甘來的蜜甜,是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的。

在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看來,中國人真正過上了好日子,過上了有餘有剩有滋味的年,是眼前。

每當有的人抱怨社會貧富不均時,我就問,你是否缺吃少穿了?每端有人不滿腐敗現象還存在時,我就指出,你是否看到了有多少精英在為著民族的復興而無私奉獻?每端有人埋怨春晚讓人失望,我就提醒,今年的春晚是不摻假的精神晚餐!  

 
 
 
 

 過年了!

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才算過年。

這個世界上,只有中國,年来了,买的是一张票,回家。無論春暖花開,還是天寒地凍,無論天涯海角都在參與、享受一個如此盛大節日。沒有那個地域,那個民族,那個國家,如此自然,如此情願,如此熱誠,舉國盛典這樣隆重的節日。傳統節慶,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年節的偉大之處,就是年來了,中國人能夠自覺地遵循著人倫的大道,勝過宗教,勝過說教,勝過金錢,不管家在窮鄉僻壤,還是燈紅酒綠的都市,不管你在作客異鄉,還是遠跋重洋,誰也阻擋不住中國人跋山涉水回家過年的人流。“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這是家庭親情的力量,放大了就是一個國家的向心力,凝集力! 

 
 
 

有人曾經擔憂,一個人到了他國,域外的耶誕節、狂歡節、情人節、愚人節之類會淡化中國人對自己傳統節日的固守。可當人們在春運的當口,站在車站、碼頭、機場看看那些奔家去的人流,你就知道心之所向是怎樣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就算把全世界的節日都寫在中國人的日曆上也撼動不了過年節慶的吸力。一個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以家為核心衍生出的親情傳統節日,與此相關聯的區域性和民族性以及行業性和群類性的節慶文化多達數千種,中華民族有如此強大的整合能力,共同的文化自覺、認同、自信,彙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日臻興盛,日臻偉力。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與真情通過節慶這一形式得以永存,將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美好期盼和吉祥祝願提煉成為萬古不衰的節慶之魂。 

 

特別是盛世,中華傳統時序文化與節日文化的典籍記載,乾隆帝命宮廷畫師繪製的《萬國來朝圖》,畫中不只描繪了紫禁城中的元旦朝賀活動,而且著重刻畫了甯壽宮中乾隆抱著孫子,看放鞭炮,享受天倫之樂的場景。今天更,越來越多的人外國人湊合上來,參加了中國的節日活動,體驗了當時節慶場面的熱烈與震撼,其場景多麼令人驚歎!

年隆重而來,悄然而過,一年又一年,填滿了記憶,蒼老了年齡。

在年前年後,有一種風習,就是對血脈的回眸,對根本水源的認同,所謂“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大年三十,掛過年地,正月初七以前掛拜年地。而越来越多的人从俗節日從禁忌迷信的神秘氣氛中解脫出來,向禮儀性、娛樂性、養生性的方向發展,演變成為真正的良辰佳節。我不知道人死以後,有不有靈魂?但死後曆祖曆宗恩澤承傳的美德,移植在自己的基因中,那是可以感受而受益得到的。 

 

我要感謝,傳統年節。

是年,送走了嚴寒,迎來了春光。

是年,展示出一個個感人,充滿愛心、孝心、親情的家庭;

是年,放大出一個流動的,充滿活力,向心力,凝聚力的偉大中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