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自尊的表现——讨好型人格不知道你遇没遇到过“低自尊”的人,他们对于人际关系中的忽视、贬低和嘲讽极具敏感性,并且非常恐惧。这会带来一个结果,形成我们所说的“讨好型人格”,也就是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只要别人开口索取,他们都来者不拒,笑脸相迎。可是,在这种人内心中,不情愿、不乐意的火苗熊熊燃烧着,只是他们无法表现出来。 对他们而言,仿佛“老好人”这个形象成为与别人联结的唯一纽带。 “如果我拒绝他人的要求,我不热心帮助别人,我还有什么价值?别人有什么理由喜欢和我一起玩?”他们的内心世界怀有这样的恐慌感,这是低自尊的表现。 低自尊的三大危险当处于低自尊的时候,人们会以各种错误、失败和挫折来惩罚自己,在脑海里不断重复最严苛的自我批判:“某某,你这个笨蛋、傻瓜,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甚至在脑海中不断重放令人不愉快的场景。在意识层面之下,人们会把自己逼到墙角,自己狠狠地责问自己:“你错在哪里了?” 当我发现来访者采用自责的方式来面对挫败、拒绝和冲突时,我会指出他们的心理模式。 有一次来访者讲述自己在公交车上和他人发生冲突的情境,他感觉自己遭受了侵犯,可是无论如何也表达不出愤怒和指责。在那个冲突的场景下,他甚至觉得对方谩骂自己的话是对的,自己确实是一个“没有教养、胆小又笨拙的人”。 我指出他的矛盾之处:“刚才你说,是对方挤占了你的空间,你遭受了侵犯,可是当对方谩骂的时候,你又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听起来你的立场好像很不坚定。”来访者挣扎着说服自己,让自己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却轻而易举地被对方“你看看你错在哪里了”的姿态彻底击溃。 这种自我指责不仅发生在人际冲突中,还发生在团队合作中。 有一位来访者告诉我,他前阵子参加了一个辩论赛,他们的队伍输掉了比赛,他特别自责,觉得是自己的原因。尽管队友们都安慰他,并且在赛后总结时一致认为这场比赛他表现得最好,可是他依然坚信,是自己的问题导致比赛输掉。 我直接指出了他的矛盾之处:“一方面我们看到队友一致认为是你表现最好,另一方面你却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比赛输掉,听起来你仿佛不相信队友的看法。” 他提出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队友在安慰自己,假装说自己表现得最好;另一种是尽管自己是团队中表现最好的一个,但是依然比较差,只是队友表现得更差罢了,而且赛前的准备时,他和队友一起讨论、模拟了很久,队友表现得差也有自己的责任。我问他觉得哪种可能性更大,他更倾向于相信是队友“欺骗”了自己,他并不是团队中表现得最好的那个。低自尊带来的自我指责对人们具有这样的影响——免疫他人的正面反馈。 自责的模式还会给人们带来自我设限的行为模式。自我设限就是在内心里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默认的“高度”,当任务难度达到或超出这个高度的时候,人们会给自己心理暗示——我不可能做得到,成功的机会等于零。而且往往人们会把自己的限制设置得很低,远远低于自己正常发挥的水平。 所以低自尊带来的自责模式会造成三个结果: 第一,它会使人们更容易遭受心理伤害; 第二,它会让人们对积极的反馈视而不见; 第三,它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能力与可能性进行自我设限。 要解决这样的情绪困扰,就需要改变自责的行为模式,从内疚的情绪状态中解脱。 改变一种行为模式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既需要保持一定的耐心,也需要学会一些技巧,有方法、有步骤地改变自责的行为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