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今尧解读《遵生八笺》之《清修妙论》- 01

 行者_PL 2019-02-13

“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使心不乱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心先无病矣。心君无病,则五脏六腑虽有病不难疗矣。” 

——高濂《遵生八笺》

话说聊到中医药文化,我就必然谈起一本书:《遵生八笺》。此书堪称明代之养生专著,从中既可撷取有益的养生智慧与经验,又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到古人的生活习俗。

 

全书分为 清修妙论、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饮馔服食、燕闲清赏、灵秘丹药、尘外遐举 等八笺,融合了古代道家、儒家、医家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从身体到心理等诸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多维的日常养生体系,对今天的人们维护健康、进行科学养生活动,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清修妙论》是《遵生八笺》第一笺,作者高濂收集了明以前的精辟养生格言总计358条。尧哥我从中选择了部分格言,并依据个人的理解,分5期讨论如何养生。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如何从古人格言中窥见养生之道。

夫生死之道,弘之在人。生死,常也,确乎在天。凡人心非不好其生,不能全其生,非不恶其死,不能远其死,哀哉!

陈氏解读

关于生与死,有其自然规律,是否能够认识掌握其中道理并加以运用,则在于我们自己。有生必有死,这是规律。人没有不希望生存,并长久的活着,但却不知道怎样保全性命;人没有不害怕死亡的,但却不知道怎样远离死亡,悲哀呀!

 

这是道教典籍中的一段话,原文中还说道:有人未出生就死了,有人已死而又获得重生,有本不可以活而活下来的,有本不可以死但却死了,有可以死而不死,有可以活而死了的,有生不如死的,有因为恐惧死亡反而导致死亡的。

 

人的生死,不外乎就是这些情形了。关乎性命,关乎生死,这就是中国养生文化核心问题。我认为: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中国哲学就是生命哲学,中国文化从其开端所关心的就是“生命”。尊重生命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养生文化,可以说养生文化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各个方面。

有生即有死,若能无生,即能无死否。生,寄也;死、归也。劳我以生,逸我以死。

陈氏解读

人们恐惧死亡,忌讳谈论死亡。这是人之常情。但如何看待死亡,则是每个人都将面对的问题。养生是为了健康长寿,但不能长生不死。 

 

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死,对道家来说,是没有恐惧的,它就是“安息”, 很乐观。既然你活了一辈子,苦也吃了,福也享了,这下子苦乐两忘,一切烦恼,一切是非,一切荣辱,都了却了,“死”就是回归。常言说:“视死如归”,就是回归,回归自然。“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所以要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善待我们生命中的一切,也就是善待死。

庄周梦蝶

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薄为四难;神荡精散为五难。五者不去,心虽希寿,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挽其夭且病也。五者能绝,则信顺日济,道德日全,不祈生而有神,不求寿而延年矣。

陈氏解读

名利、情志、声色、饮食,精神,这五方面是养生的障碍。这五难,是人每天都要面对的,过不了这五关,就算每天口里都在念诵至理名言,每天都做些养生的功夫,也难以达到养生的最佳境界。

 

所以养生需要清修!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活了100多岁。他的养生有“三慎”:慎情志、慎饮食、慎劳逸。

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


黄帝问歧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人年至半百,而动作衰敝,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故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今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精,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

陈氏解读

人的自然寿数是多少?


人的自然寿数,在中国古代称为天年。古今中外的研究都表明:人的自然寿命在120岁左右。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

 

善于养生的人要从精神修养、身形修养二方面入手。《老子》强调养神,《内经》强调饮食起居、日常生活、情欲、工作劳动等都要有规律,有节制,“形与神俱”才有健康长寿,活到天年。


我们常说养生、养生,什么是“养生”呢?这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词,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通常所说的养生即指保养生命、摄养身心使之长寿。

 

“养生”一词来自庄子——《庄子·养生主》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就是说:养生可以保全身体,可以使人的生命完美,可以奉养亲人,可以使人长寿活到天年。

 

其中,“全生”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在道家看来,全生,就是要保全自然赋予的性命,六欲皆得其宜。再简单地说:全生是身体健康,人格修养完美,生活状态合符自然。

《吕览》曰:“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

陈氏解读

《吕览》即《吕氏春秋》;“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活到天年的要务是避害。饮食五味能补养身体,但过度则有害;情绪偏激,失于控制,则有害;强烈的气候变化,环境改变,却不知道适度保养,则有害。


这里要顺便提到一个关键点,就是养生第一法则:“趋利避害,畏死乐生”。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也是人性的本能,这种本能是生物与生俱来的,也是生物不断向高级进化的保证。生物存在的两种充分的条件是:一、活着(乐生);二、避免死亡(畏死)。

 

趋利避害也是人的本能行为,并体现在人的每一个行为细节里。对于人而言,对利和害的认识也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对利与害的判断标准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有人追逐名利,有人淡泊名利,每个人都选择自己合意的目标作为行动准则,并在社会活动中指导自己的趋利避害行为。

 

那么,对人的个体生命健康长寿而言,何为趋利、何为避害,则有其规律可循。诸位不妨这样理解:整个《清修妙论》,都是教导人们如何趋利避害。

 

事实上,从生活行为方式到精神修养都有趋利避害的问题存在。接下来几段格言,都是关于“利”与“害”的论述。

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冬温夏凉,不失时序之和,所以适身也。若重衣厚褥,体不甚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肥甘,以致结聚之患;美色妖冶,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艳曲,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故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消筋肉,血气枯槁,经络壅闭,内里空虚,招来众疾,一有所感,便不可支。是由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故耳


故摄生者,先除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嫉妒。六者若存,真经空念,不能挽其衰朽矣。

陈氏解读

不懂得顺应四季变化;不注意节制饮食,特别是肥甘厚味、腌制食品、酗酒暴食;沉溺于美色淫声,只图感官快乐;贪图名利等,都会带来伤害,招致疾病。人不能活到天年,都是由于不爱惜生命,生活方式不健康所致。

常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神散,多欲则智乱,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丧,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憍,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述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惟无多无少,几于道矣。

陈氏解读

十二少为利,十二多为害。切记切记!

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故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


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治,形躁而不安,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应生者死,应存者亡,应成者败,应吉者凶。其忧畏者,其犹水火不可暂忘也。


侮天地者凶,顺天时者吉。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寿考无穷。

陈氏解读

趋利避害,最重要是常存敬畏之心。这段格言,源自卢照邻与孙思邈的对话。

 

养生的人,最高法则是敬畏大自然的规律,其次是敬畏世间万物,再次是敬畏人,最后要敬畏自身。懂得敬畏,才能保持谨慎,避免伤害。

勿令卧熟扑扇,勿食生冷过多。勿多奔走,勿露卧空阶,而冒大寒、大热、大风、大露。勿伤五味: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数者,老人犹当加意。一餐一寐,俱为损益之源;一行一言,乃系祸福之本。

陈氏解读

日常生活中,也要趋利避害,即使很小的生活细节不注意也会给健康带来伤害。现代人生活中由空调、风扇带来的空调病,各种冷饮制品带来的脾胃病,都是不良生活方式所致。


日常生活中吃饭睡觉,做对有了有益健康,做错了有损健康;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与祸福有关,所以要慎言慎行。

养生,

从清修开始吧!

大概可以这么说吧,尧哥今天给大家谈的是养生里面,关于清修的事;清修,至少有这三几层含义:一是谓人操行洁美;二是谓淡泊省修;三是指宗教的修行。

 

高濂自述:我阅读诸子百家典籍,抄录“玄经秘典、圣贤教戒、省心律己” 格言,编辑成篇,拟篇名为《清修妙论》。

 

据此,我理解的清修就是:省心律己,心悟躬行,养德养生

 

高廉将《清修妙论》作为《遵生八笺》的第一篇,开篇即论“清修”,自有其深刻道理。在老陈看来:养生必须清修,清修必须有指南,学习清修格言,无疑是养生的重要路径。

 

格言,是可作为行动准则的话语,所谓“斯实格言,足为垂训”嘛!

 

自古以来,养生学就是哲学家、医学家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故而养生文献不限于医家,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所以孙光荣教授提出养生分六个层级,依次分为德、道、学、法、学、术。

 

《清修妙论》收录了明代以前的各家养生格言,分上、下卷, 有些文献出处可考,有些文献出处暂不可考,如果不是做典籍考证研究,你大可不必管它出处,只领会要义就可以了。

 

要想全面学习中国养生文化,又或者想快速了解养生的诀窍,《清修妙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阅读范本。

 

本篇所选养生格言,均依据《清修妙论》摘录,读者若能时时诵读,细细品味,必能得养生之精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