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古诗词绝句第三课 比兴 转法

 君月之家 2019-02-13

这节课,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四个:一是大体了解中国古诗中的三种创作手法-赋比兴;二是继续说绝句的第三句。三是如何鉴赏绝句(一)四是继续学习起承转合谋篇(二)。下面先说第一个问题:
一、了解中国古诗中的三种创作手法:赋比兴
(1)问题的提出: 所谓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赋、比、兴,最初的源在诗经
(2)赋比兴的概念:
【赋】就是赋陈,直接陈述
【比】比即喻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咱们还是用具体的诗说:杜甫的石壕吏,俺们都不陌生。大家先读一遍,用几分钟时间。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的石壕吏 通篇用记叙的文笔直接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这种直接叙事的方法就是赋,是一种直言其事的表现手法。比呢?李煜虞美人最后一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恰是,打比方这就是比。兴:诗经国风 周南 关雎,是中国人都知道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手法就是兴。先不说事先写眼前景,由景生情、景在先情在后,用触景生情好理解。这三种手法, 大家不陌生,今天大体说下。
(3)赋比兴应用手法的作用 
简要地说比兴手法用具体的事物的形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思想,使诗更有表现力。把抽象的东东具体化、形象化。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例。愁,是啥样子?大家尝过 但不知道样子是不?其实我也不知道,很抽象吧。但江水,大家都见过,是很具体、很形象的。用春水比喻人生长恨,大家就能容易理解了。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也不就更强了?这就是比兴的作用。下面例诗说明
如   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它上半写人,用赋;下半咏物,用比,都极为精采。为啥呢?虽欲强颜一笑,聊以慰藉对方,但满腹牢愁,终于无话可说,所以只有让蜡泪来代表离衷了。这比的应用是不是让人拍案叫绝 ?
(4)七言绝句的兴起和比结
简单说就一句话:【兴起】 七言绝句中兴起就是第一句,先写景,用眼前景激发引出自己的情感。下面看首诗,理解七言绝句的兴起问题。
【江陵道中】王建 
菱叶参差萍叶重,新蒲半折夜来风。
江村水落平地出,溪畔渔船青草中。

【洛桥晚望】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孟郊的这首比王建的那首更清晰:“天津桥下冰初结”, 眼前景兴起,“人行绝”,言事。
又如:
【寒塘曲】张籍 
寒塘沉沉柳叶疏,水暗人语惊栖凫。
舟中少年醉不起,持烛照水射游鱼。
    【三月过行宫】李贺 
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
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
这四首七言绝句,第一句都是写眼前景,然后由眼前景引出诗人的情感,这就是兴起。物在情感前,用眼前的景来寄托、激发,引出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比结】比结很好理解,就是用比喻的办法写合句。刚才讲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都是用比做结句,结就是最后一句。赋比兴及七言绝句的兴起比结,就简单的介绍到这。有本书叫《赋比兴笺》,大家如有兴趣,可找来一读
二、再谈绝句的第三句
凡是谈绝句章法,或者传绝句技法,都很注重第三句,为啥哩?上节课我们已经略谈了一点,今晚,我们从另个角度再谈谈绝句的第三句,即第三句要用力。古人说,七言绝句,转换之妙,全在第三句,若第三句用力,则结句顺流而出。还有人说七言绝句的主题,宜落在第三句,第四句全作推宕,或指点,则神韵自出

前面给大家推荐了唐人万首绝句选,想必大家读了不少,可我们如何去从创作的角度去鉴赏绝句,偷来他们那些写绝方法呢。这两节课,小雨把知道的一些分享给大家,以求共同进步。
(一)意象集中,以小见大。抒情往往离不开具体意象。黑格尔说:“另一方面人又要满足自己的要求,把主体方面所感到的较高的真实而普遍的东西,化成外在的使它直接成为观照的对象。使河海、山岳、星辰,上升为观念。”(《美学》)盛唐绝句融情入景,使用鲜明的意象来表现诗情,就是很好的例证。由于绝句体裁短小,又要求意象集中,以小见大,使人窥一斑而知全貌。盛唐诗人“作绝句如窗中临景,立处随窄,眼界自宽。”(《骚坛秘语》)下面以例诗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崔颢《长干曲》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今晚例诗都有点长 大家耐心哈。这首诗摄取水乡生活的一个小场景,通过几句简单的问话和一个动作的描写,在读者想象中唤起的却是一幅水上泊舟的人物活动画面。舟中女子向别船青年试探情意的情态惟妙惟肖。这首也是平铺直述吧
王夫之称它“墨光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咫尺有万里之势”(《姜斋诗话》)。即是说明其意象集中,以小见大的特点。又如 王昌龄《送狄宗亨》云: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此诗足以抵一篇柳永慢词《雨霖铃》,却没有长亭送别一类事的叙写。几乎只着重刻画送别时的天气之好,发了一点近“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感叹
千种风情,却于无处见之。正贵于意象集中。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通篇只写笛始末,而满纸乡心,以小见大,令人遐想。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涉《润州听暮角》“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等亦复如此。王维《杂诗》撇开多少故乡事不问,独问“寒梅著花未”也是削多成一,具有意象集中,以小见大的特点。这些诗作我没一一发出来,如有兴趣,你们找出原作,细细品味。下一节课我继续讲绝句鉴赏之二 偏师取胜。下面我们学今天的第四个问题  也是最后一个问题。
四、继续学习起承转合谋篇( 二)--七绝创作
渔洋绝句12法之第二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我们通过分析下面这首诗来理解第二法: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第一二句 ,很简单地用写景的办法 写虎山桥畔松林掩映流水古寺这一件事。第三句笔锋一转。在一二句的基础上用一转折词“却上”将视点由一二句的“虎山桥畔松林掩映流水” 转到登楼观赏邓尉山上。这就是这一法的要点。第四句,紧紧地顺着第三句,扣诗题眺字。创作要点:一是一二句说一事,注意第二句和第一句的意思要衔接紧密,二是第三句用一转折词,将一二句,转到另个方向,第四句要顺着 第三句扣主题。例诗: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惟馀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支筐。
祗馀今古青山色,留与诗人吊夕阳。
——骊山怀古八首(之七)
关于第二法,就简单分分析到这。以后我将从七绝的创作过程中讲修辞手法的应用:绝句的时间、空间、诗的密度、强度 及如何才能将诗意留到句号以外。今晚共推荐两本书《洪为法绝句论》和《赋比兴笺》,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
《洪为法绝句论》我已经分享到群空间。至于《赋比兴笺》师傅也没给我,你们自己找找去阅读。作业
《七绝 烟雨星湖》


星湖在肇庆市区北部。因湖、岩交错,点缀如星,故名。星湖之名始于明崇祯九年(1636)石室摩崖石刻《星岩歌》。曾称沥湖,意为“西江余沥”。1955年整治,面积6.5平方公里,蓄水量1250万立方米。分为中心湖、波海湖、东湖、红莲湖、青莲湖和里湖。各湖之间有湖堤隔开。

要求:(1)首句仄起入韵式。格律正确。 

(2)应用渔洋绝句第二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