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诗一文物 | 你的童年记忆里,曾经有个东西叫“扑满”

 爱你没商量我的 2019-02-13

在汉武帝时期,丞相公孙弘出身贫寒,放过猪,当过狱吏,但刻苦向学,孜孜不倦,近70岁时入九卿之列,74岁升为丞相,六年之后,因病死于任上。

在公孙弘刚走入仕途时,他的老乡邹长倩送他一个扑满,并在赠词中说:“……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土,粗物也,钱,重货也。入而不出,积而不散,故扑之。士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而不可诫与?”公孙弘在以后的岁月里,一直保持勤俭的本色,盖布被,食粗粮。平时积攒的钱财,用来在相府设东阁客馆,招纳贤才,推荐给皇帝选用。因此,公孙弘成功地避免了“满则扑之”的大祸,平平安安度过了他的一生。

-汉代陶扑满-

何为扑满?

从邹长倩的赠词中,相信你对扑满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扑满,是我国古代人民储钱的一种盛具,相当于现代的存钱罐。早在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就有了关于扑满的记载,它还有许多别称,如悭囊、闷葫芦、储钱罐等。

唐代的高僧齐己还根据扑满的功能写过一首咏物诗。

扑满子

只爱满我腹,争知满害身。

到头须扑破,却散与他人。

-唐代酱彩扑满-

中国古代有千多年时间通行的是方孔圆钱。人们为储存之便,用陶作罐形或匣形的器具,顶端开一条能放进铜钱的狭口,有零散铜钱即投入其中;有的腹部还开有一小眼,供插系绳子用,悬吊于梁上。装钱只有入口,没有出口。钱装满后,则将其敲碎取之。“满则扑之”,故名“扑满”。

-汉代海昏侯墓出土10余吨五铢钱-

扑满作为一个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物件,反映出古人的生活并不是富足,而是贫困。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催租行》中写道:“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好不容易积攒的三百钱,一下子全都拿出来交了田租,可见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

也正因为贫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该花的钱决不吝啬(扑满摔得坚决果断),不该花的钱或该赚的钱,一分钱也不放过。

很多事情都讲究从娃娃抓起,勤俭的好习惯也是如此,同时为了供小朋友们玩耍,一些体形较小(里面装不了几个钱),外形美观的扑满,就成了孩子们喜爱的玩具。想想小时候,将自己积攒了很久的零花钱,从存钱罐里取出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蛮开心的。

-唐代 素胎桃形扑满-

(高9.5、底径6㎝,器形的大小、形状都像桃子,顶部开“一”字口,平底。此器装不下几个钱,应为儿童用微形储币罐兼作玩具。)

扑满作为日常生活器物,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出现。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里有:“又时出金帛作生计。日有赢馀,辄投扑满。”老舍的《骆驼祥子》里写了:“他轻轻地摇了摇那个扑满,想象着再加进三十多块去应当响得多么沉重好听。”这些情景都跟真实的生活是一样一样的。

-辛苦攒钱娶媳妇儿-

扑满的另类含义

清末时,由爱国志士组成的南社,以“驱逐鞑虏”为己任,鼓吹革命。“扑满”二字被生发出新的含义,即砸碎满清王朝。南社爱国诗人苏曼殊,在清光绪二十九年由日本到达苏州,当时苏曼殊曾画过《扑满图》扇面一页赠给包笑天,此图一语双关,扑满者,扑灭满清也,寓藏了强烈的民族革命意识。但这一独特含义只留在这一特定的时代,此后扑满指的还是那存钱罐。

陶扑满是如何制作的呢?

其实陶扑满与普通陶器制作的基本相同,但是扑满除了存钱的开口之外,就是一个全封闭的器物,因此,扑满制作工艺的关键就于在如何封顶。从出土实物看,多系胎接工艺封顶,也存在胎接工艺封底。简单说,就是分两部分做陶坯(顶或底与另外的部分分别做),然后再合到一起,这样工艺比一体成型就简单多了。

-宋元陶扑满-

扑满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呢?

它作为一个命中注定要被打碎的器物,能够从古代完好地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扑满被完整保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扑满作为一种随葬器物,例如从南洛阳烧沟84号汉墓和广州太元岗3021号汉墓出土的陶质扑满内盛五铢钱20、25枚;其二,尚未离开窑场就被掩埋(即没来得及发挥它自身的功能),很多扑满文物就是从窑场遗址中出土的。

虽然要打破,但人们还是对扑满赋予了美的情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伴随人们生活的扑满多种多样,色彩斑斓,下面就来欣赏一下它们吧!

-唐代 青釉乳钉钮扑满-

-唐代 素胎乳头形扑满-

(一个扑满就能让人联想到大唐的富强和开放!!!)

-唐代 素胎长方形扑满-

-唐代 酱釉桃形扑满-

-唐代 会昌六年铭青釉扑满-

(看上面的字,明确告诉你,这个扑满大概能装3000文钱,这就是产品说明书呀!钱多装不下,不要怪我;钱少装不满,也不要怪我。完美!)

-故宫博物院藏辽三彩印花陶扑满-

(太漂亮!你还舍得摔吗?!)

-辽代 白釉贴花扑满-

-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辽三彩印花陶扑满-

-宋 青瓷扑满残片-

-明代白釉褐彩扑满-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新版“看展览”APP上线啦!

更及时、更全面的展讯正在那里等你!

长按二维码下载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4752252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