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扑满:古代的存钱罐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0-06
长沙窑瓷器展中有一件褐彩圆圈纹瓷扑满,整体为桃形,器顶有一个圆锥形提手,肩部有一字型投币口,围绕肩部还装饰了由连珠纹组成的多组圆圈造型。器物外形浑圆可爱,全器只有一个入口,让人不禁联想到小时候藏零花钱的好帮手——存钱罐!
褐彩圆圈纹瓷扑满
早在秦代,便有存钱罐这种器物,名为“缿”(xiang四声),秦简《关市律》记载了这一器物。直至《汉书》仍有记载“缿”,直至后来,被“扑满”这一更为形象的名字取代。
扑满这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名字出现于《西京杂记》。该书卷五记载,汉武帝元光五年时,公孙弘家境贫困,邹长倩资助他,还寄给他一束鲜草、一把素丝、一个扑满和一封信,信中写道:
“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
其意在劝谏公孙弘勤俭、自律,听取了邹长倩劝告的公孙弘后来官至丞相,且平安度过了一生。
这段话还详细记载了汉代扑满的材质、外观和用途。简单来说,所谓扑满,就是用来存钱的陶器,器身上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等到里面装满零钱后,便摔碎将钱取出。
“满则扑之”,便是“扑满”一名的由来,同时也暗含着“满则溢、盈则亏”的哲理。
长方形扑满和桃形扑满
扑满是伴随着铜质圆形货币的出现而产生的,从考古资料来看,圆钱出现于战国,而考古发现最早的扑满是河南洛阳烧沟84号西汉晚期墓出土的陶扑满,这件陶扑满出土时里面还有20枚五铢钱,由此可见汉代扑满的实用功能。
南洛阳烧沟84号西汉晚期墓出土的陶扑满
存钱罐的出现与秦汉时期的钱币立法有关,秦简《关市律》记载:
“为作务及官府市,受钱币辄入其钱缿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货一甲。”
其意思是:商贩在售卖货品或者替官府售货时,须当众将钱币投入缿中,否则要罚一副铠甲的钱。由此可知这个时期的扑满具有监督市场行为的作用。汉以后,扑满的功能逐渐单一化,成为纯粹的储钱器物。
圆形扑满和乳突形扑满
唐代是扑满发展的兴盛时期,这一点从长沙窑生产的不同扑满可以看出,其外形多样化,装饰也较为丰富。
从造型来看,唐代长沙窑的扑满可分为:圆形、长方形、桃形、乳突形和双系扑满。从较为简单的几何形状到有装饰作用的异形扑满在长沙窑中均有生产;从纹饰来看,长沙窑扑满上的装饰有几类:诗文、阿拉伯文、年号铭文、连珠等。
长沙窑出土的扑满中,有一种纪年铭文扑满,其器身上的纪年铭文可以作为判断生产时间的根据。这几件扑满分别刻划了“会昌六年”和“广明二年”等年号,另外一件则书有“大中三年”,这件扑满还记载了大中年间施主们卷款为重建的长沙道林寺献经的事情。专家通过对比扑满器形,推测出土扑满生产时间多为会昌至大中年间,这也是长沙窑的繁荣期。

长沙窑青釉会昌六年铭扑满

长沙窑青釉广明二年铭扑满

长沙窑青釉褐彩“大中三年”铭扑满
有一件酱釉刻铭文扑满,器身为桃形,其腹部刻画有“此是钱胡子也”铭文,“钱胡子”可能是乡间俚语中对扑满的称呼。
除了充满乡土气息的铭文,还有的扑满器身上写有阿拉伯文字,长沙窑青釉绿绘阿拉伯文扑满为乳突形扑满,器身上一面装饰有古阿拉伯文,另一面彩绘云气纹,投币的一字口碑一圆带状纹饰包围,这种绘有阿拉伯文字的长沙窑瓷器多为迎合阿拉伯市场而生产,这也体现了长沙窑作为外销瓷窑的特点。
长沙窑“此是钱胡子也”铭文扑满
在常见扑满造型的基础上,长沙窑还生产另一种造型较复杂的双系扑满,其造型结合了双耳壶和普通扑满而成。如青釉弦纹双系扑满,其器身顶部装饰有多周弦纹,外有两个半圆形系立于弦纹两侧;还有一件酱釉塑双龙纹扑满,在扑满顶部塑有双龙,前一龙弓背卧地,后一龙双足搭在前龙背上,不仅造型独特,还可以用于手提。
青釉弦纹双系扑满

酱釉塑双龙纹扑满
总的而言,唐代长沙窑的造型和装饰较为简单,这是扑满作为民间生活用品的用途决定的。长沙窑扑满以实用为主,故而整体出品较为粗糙,不够精美,然而其造型质朴可爱,装饰的图案或文字具有审美和研究价值,而扑满包含的理财意识和人生哲理也值得今人一再欣赏。

参考文献及图片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