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钱罐都能玩出花?!古人的“扑满”智慧你了解多少?

 天宇楼33 2019-02-18



连藏压岁钱的存钱罐都能玩出花来!每种老物件里都藏着古人的文化智慧?



长大后才明白,“压岁钱妈妈先帮你存着,你想买什么妈妈帮你买”是一个天大的谎言!那些年我们上交的压岁钱,从此再也没有见过!


还记得小时候的梦想吗:拥有一个自己的存钱罐,把压岁钱和零花钱都存起来,攒够了买套房!虽然现在看来不太现实了。


大约古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会造出绚丽多彩、造型各异的“扑满”!“扑满”,就是一种古代储蓄铜钱的陶瓷罐。


▲古代压岁钱


在中国古代,有二千多年时间通行的是方孔圆钱,古人为储存方便,用陶作罐形或匣形的容器,只在顶端开一条能放进铜钱的狭口,有零散铜钱就投入其中。


装钱只有入口,没有出口。钱装满后,便将它敲碎取出去。“满则扑之”,故名“扑满”。


“扑满”主要用泥烧制,也有陶、瓷、竹等材质。有文字记载:

“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


现在在台湾和一些地区依然有把存钱罐叫做“扑满”的习惯。曾经小编小时候还以为“扑满”是舶来语,长大后才发现原来是自古有之,让人不得不感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民国竹制刻纹“扑满”


关于扑满,各地的称谓不同:北方多叫闷葫芦罐,南方常称哑巴罐。


由于当钱储满时,只能将罐打破后方能取出储存的钱币,因此完整的古代扑满已经极为少见。而陶瓷扑满出土较少,更罕见传世之器。


只能进不能出,虽然这样的扑满很不方便,可正是如此“不实用”的设计中蕴含着古人别有深意的智慧:要尽量努力地存钱,使之“满”;而在花钱前,则需慎重考虑,不可想花就花,随意浪费。


▲唐素胎长方形扑满



▲辽三彩印花陶扑满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出土

赤峰市博物馆藏


器身装饰印花缠枝菊,分三组以弦纹间隔,顶部正中叶纹微卷,腹与腹下花呈半开状,风格古朴典雅,在辽代三彩釉器中属不多见的珍品。


▲辽三彩印花陶扑满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器物呈圆形,为上下两半对接而成,底部微平,利于平稳。通体模印花纹,顶部为三朵盛开的菊花和牡丹,其上有两孔,顶部一孔为圆形,另一孔为菱形,其下分别装饰卷草纹和如意云头纹,以弦纹相隔。施黄、绿、白三色釉料,色彩对比鲜明,制作规整。


▲辽三彩印花陶扑满

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


通体饰剔牡丹花13朵,分三组以弦纹间隔。其顶部饰一盛开牡丹,腹与腹下装饰一周缠枝牡丹花,制作方法上下对接而成。牡丹施黄釉,叶施绿釉,白釉衬托,属典型辽三彩官窑产品。


▲辽代白釉贴花扑满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出土


此扑满陶质细腻,陶胎素烧,器壁轻薄。通体饰‘蜂穿花’,技法采用剔、贴、刻划、戳点相结合。孔两侧饰两只相向飞舞的小蜜蜂,旋绕在花丛中,腹部周围均分布八瓣团花,与茂密的枝叶紧相连。此器工艺精美,栩栩如生,是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明代白釉褐彩扑满


这件扑满器身上施以褐彩装饰的纹饰,俯视之在顶部细长小孔的四方分别以楷书写有“日见斗金”四字;正面左右各书“天泰地泰三阳泰”、“家和人和万诗(事)和”,中横批“神之各思”(司)。


中心粗看之下如一个文字图案,细辨之却是将“黄金万两”四字组合成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民间工匠的智慧。


▲明代白釉褐彩扑满


背面彩绘一只口衔瑞草的鸡,谐言“大吉”之意。更为奇特的是,在鸡的下腹部居然出现了犹如袋鼠腹袋的袋口,其中还出现卵形闪光物,正是传说中可产金卵的神鸡。


▲宋元陶扑满

福建福州中山路唐马球场遗址宋元地层出土

夹砂红陶质


▲唐青釉乳钉钮扑满

纪年铭文:广明二年三月二十四日(广明二年即公元881年)


▲唐素胎桃形扑满

高9.5、底径6cm

应为儿童用微形储币罐兼作玩具


▲唐酱釉挑形扑满

▲铭青釉扑满

阴刻:会昌六年三月内造此瓶约成(存)叁阡(仟)文齐良,不但有纪年、作者,还说明了用途及容量


▲长沙窑青釉褐彩题记扑满

湖南省博物馆藏

▲唐代联珠纹扑满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清代猪形扑满,祝大家在猪年里都能赚到盆满钵满。



《华豫之门》所发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处理;传播传统文化,分享鉴藏知识,弘扬正能量,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华豫之门官方 公众号ID:HNTVhuayuzhime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