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讲台上走下来

 江山携手 2019-02-13

有几个关于教育教学的名词挺耐人寻味的。

以前学习的地方叫“学堂”,现在的叫“学校”。也就是说从较为宏观的意义上来讲,都认识到送一个孩子(学生)到规定的机构是为了“学习的,结果是奔着“学习的成效”去的。

可是,到了内部,在称呼上却发生了扭转,比如,学生学习的屋子叫“教室”,而不叫“学室”,前面微微高出教室地面的方形区域叫“讲台”,而不叫“学台”。

名与实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问题。古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欲行其事,先正其名。这也马虎不得。当然,硬要改名,则无必要。因为有些东西随着历史的进程发生了变化,属于“源”和“流”的关系,非要较真,就舍本逐末了。像“机器”的“机”字,以前的主体材料就是木头,只不过近代才改成了铁罢了。

我们关注的,应该是一种观念的转变问题。

叫“教室”,则意味着立足点是站在老师这边的,这个“室”的主要功能就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

叫“讲台”,就意味着这方寸之地是老师用的,是要比学生高出一部分,居高临下地给学生“传道”的。

在以前那种“一本教材一张嘴”及至没有教材的时代,这样的定位显然没有问题: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是权威;谁能更准确地解读教材,谁就是老师。然而,当时间进入21世纪,网络的普及让老师失去了这个地位。老师所具有的优势只是“先行一步”而已,再具体一点说,就是“早学了一点”,“学深了一点”,“多学了一点”,于是有人称老师为“平等中的首席”,确实不无道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如果再死死换着传统观念不放,认为自己就是“得道”之人,单向的传授就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因为很显然,学生只要愿意,他完全可以在预习的时候或者做作业的时候,运用网络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任何知识,准确到“小数点后好几位”。

但,这种省略掉过程的结果徒有其表,意义不大。只有“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体现在引导、帮助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去获取知识,通过这个“过程”来培养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授之以渔”。

那么,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从讲台上走下来,以一名“协助者”而不是“说教者”、一名“引领者”而不是“代替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完成一段学习的历程。从另一个意义来说,这就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还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更透彻:

“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当老师真正能从讲台上走下来,放下身段,或许目前面临的一些教育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