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上班的头几天,总是会有点失落——为什么这么快就开始上班了?生活节凑太快了,假期总是一转眼就消失。 那如果回到古代呢?生活节奏很慢的古人,工作应该很休闲吧?今天,跟图书君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上班的吧! NO.1 鸡鸣则起,早出晚归 古代公职人员的上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又比现代机关的朝九晚五要提前,总结起来就是“鸡鸣则起,早出晚归”。 《诗经·齐风·鸡鸣》曾说“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是说:“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由此可见,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鸣即上班”的传统。 鸡鸣的这个时段,其实就是“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跟现代比确实早了很多。有关下班时间的规定,各个朝代没什么大的变化,比如清朝规定春夏下午4 时下班,秋冬下午3 时下班,已经形成古代的惯例,也就是从早晨六七点左右到下午三四点,共八个多小时。 别以为下班这么早,古人就能早点到家休息。和如今苦逼的你一样,面对京城高昂的房价,不少中低层官吏买不起市中心附近的房子,只好把房子买到“五环”开外,路途遥远再加上交通不便,到家往往都是晚上了。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诗就形象地描写了这种现象。 《晚归早出》 白居易 筋力年年减,风光日日新。 NO.2 考勤严格,无人敢迟到 古代官员以“清、慎、勤”为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下班,不得有迟到早退、缺勤等行为,这是古代做官的基本原则之一。历代典章制度中,都有规定。 比如《唐律疏议·职制五》有规定:内外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五天处杖打一百大板,满三十五天判处徒刑一年。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供职的“边要之官”,还要罪加一等。 古人迟到,不仅会体罚,也会像现在一样按次数罚钱。唐玄宗时,有规定“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到唐肃宗时,“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再到唐文宗时,“文武常参官,朝参不到,据料钱多少每贯罚二十五文”。 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因迟到被打屁股。 NO.3 休假各朝代不同 中国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有相当长的历史,现有的资料显示,在先秦时期和秦代,公职人员已享有假期,但具体的规定无从考究。到了汉代,关于官员的日常公休日有了比较具体的规定。 五天工作制 “五天工作制”始于汉代,一直延续至隋朝。 唐代张守义《正义》记载:“汉官五日一假洗浴也”;《太平御览》也说到,“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唐《初学记》解释得更清楚:“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这些均可印证汉代实行“五天工作制”。 隋朝诗人江总在隋朝末年写有《山庭春日诗》:“洗沐惟五日,栖迟对一邱。”亦可印证“五天工作制”在隋朝末年仍实行。 十天工作制 到了唐朝,“五天工作日”延长为了“十天工作日”,称为“旬休”。这种旬假制也被宋代沿用。 《古今事务考》有记载载:唐高宗“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正月七日敕:许自后,百官每旬节假,不入曹司……每至旬假休假,中书门下及百官并不须入朝,亦不须衙集。” 意思是说皇上以国事烦扰为名,要求官员多上班,少休假,由每五天休息一天,改为每十天休息一天。 宋代有记载“太祖开宝九年四月二十四诏,自今遇旬假不御殿,百官赐休沐一日。”可印证“五天工作制”在宋代仍实行。 七天工作制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后,“礼拜天”一词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礼拜天”被定为七天一次的“星期天”休假日。 种类繁多的其他假期 除了这个循环假期,古人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假期,比如婚假、探亲假、病假、丧假等。这些不同的假各个朝代的规定也不尽相同。 有关退休的规定也可追溯到夏商周。古人的休假制度是目前休假制度的雏形。如果你想了解更详细的,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 我国古代休假制度,制图:郑州 引用自:【中国休假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撰文 | 图书君 排版 | 图书君 📖📖📖 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的休假制度》,廖广平,2004第一期; 2.《中国休假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郑洲,2007.05.07;3.《古人如何惩治上班迟到》,刘典,2012.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