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一统,始于秦始皇,成于汉武帝。 秦始皇从版图和制度上统一了华夏,而汉武帝则从思想上(即所谓意识形态)完成了大一统。 从此之后,统一成了我国历史的主流,这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 逐鹿中原、问鼎天下、得中原者得天下,成为一统华夏过程中常见的词汇。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历代统一华夏的过程,就会发现其实得中原者失天下的更多!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代的各个朝代如何一统天下。 中国地缘图 长城以内的中国自古是我国的核心区,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可以分为九部分: 当天下分崩离析之时,有四个边角地区最容易建立割据政权,即关中、河北、巴蜀、江南。 其中,关中和河北位于北方,东西对立。 巴蜀和江南位于南方,东西对立。 而剩余的四个——山西、汉中、江淮、荆州,则是统一过程中的关键和阻力所在。 1、关中与河北统一的关键在山西(北方的统一) 在北方分裂的混乱局面中,争雄北方的势力大多起于关中和河北,而夹在二者中间的山西便是北方统一的关键所在。 山西,东为太行山,是河北的西部屏障 山西,西为吕梁山与黄河,成为关中的东部屏障 但由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关中统一河北更为容易。 秦汉、隋唐一统天下的过程几乎是相同的,均以关中为基础,出山西,东入太行,席卷河北,统一北方。 2、巴蜀与江南统一的关键在荆州(南方的统一) 南方的统一往往在巴蜀和江南之间展开,而完成统一的关键在荆州。 长江沿岸的地势,从荆州开始由山地变为平原,江面变宽,军队在此可以顺流而下,因此掌控荆州便成为割据江南的政权的必然选择。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荆州的掌控与否是南方能不能保持统一的关键。 东晋时期的王敦、桓玄、刘毅、司马休之,刘宋时期的谢晦、刘义宣、沈攸之、萧齐时期的萧衍,梁末的王琳,均自荆州而叛乱。 巴蜀地区,由于过于封闭的盆地地形,反而成为真正的割据政权。 3、关中和巴蜀统一的关键在汉中(南北统一的第一步) 北方的统一在宋朝之前均从关中开始,关中占山西而掌控河北,占汉中而掌控巴蜀。 关中统一巴蜀的关键在于夺取汉中。 汉中与关中的分界在秦岭,汉中与巴蜀的分界在大巴山。 与大巴山相比,秦岭更为险峻。巴蜀地区拥有汉中则可以共享秦岭天险,而关中地区拥有汉中则大巴山不足以阻挡大军南下。 关中与汉中 公元前316年,秦司马错南下灭巴蜀,从此对于六国而言,秦国完全位于上游,居高临下,完全处于攻势。 公元前206年,刘邦之所以能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进入关中,就是因为当年张良为刘邦求来了汉中之地,否则刘邦多半要老死蜀地了。 当关中地区东灭河北,南控巴蜀之时,天下一统便不远了。 南北朝时期,北周先占巴蜀,后灭北齐,距离统一天下仅一步之遥。 北周与南陈 从这个意义来说,年轻有为的宇文邕由于英年早逝,白白为杨坚做了嫁衣。 4、北方与南方统一的关键在江淮 南北统一的最后一步往往在江南,而灭江南的关键在于江淮地区的争夺。 《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
一语道出了江淮地区之于南北的重要性。 对于江南政权而言,保荆州以固长江上游,无荆州则政权本身无以立足。 保江淮可以与北方对抗,无江淮则国必灭。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南陈国土最小,不仅没有了巴蜀地区,北方也以长江与北周为界。 当南方政权只剩下长江天险时,被灭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划江而治从来就不存在,或者说不可能持久。 5、得中原者失天下 中原,基本上就是今天的河南地区,或者说三河地区——河南、河东、河内。 这里所说的得中原者失天下,是指首先占据中原的势力,由于处于四战之地,往往成为边角势力崛起的踏脚石。 战国初期,魏国最强,以赵魏韩三驾马车对齐、秦、楚不断开战,但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始终是位于边角的齐、楚、秦,还有战国后期的赵,魏国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秦国东出的牺牲品。 战国初期,魏国最强 隋朝末年,王世充占据洛阳,无疑占据了中原地区,但最终仍然只能为大唐崛起铺路。 自中原崛起的王朝,宋朝算是一个,但宋朝自始至终无法完成大一统。 宋朝灭北汉,北伐辽国,本身便居于南朝的地位。 但古语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指的并非占了中原就一定能拥有天下,而是指的中原的正统地位。当一个边角政权(比如关中、河北、江南)同时拥有中原地区,那么它统一天下除了实力之外,还拥有了中原正统的影响力。 6、历朝统一华夏的模式
秦汉、隋唐——由关中占河北、巴蜀,进而一统天下。
东汉以河北为根据地,统一天下 元、清虽非汉族政权,但同样以河北为统治中心,进而一统天下。
明朝,这是我国唯一一次以南统北的政权。
宋朝,严格来说,宋朝并非大一统,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可以看作第二个南北朝。 由于明朝在朱元璋去世之后,朱棣造反成功,政治中心重新北移至北京,历代一统天下的模式其实也可以看作只有关中和河北两个模式。 而两个模式的分界线便是唐朝的灭亡,唐朝之前是关中模式,唐朝之后是河北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