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碧水源曾经是创业板的明星股,上市的时候估值在100倍左右,后来由于创业板调整,公司业绩高速增长,估值回到40倍左右,2015年牛市最高点达又到了60倍左右,然后从最高点下来,到目前公司的估值水平回到了15倍不到。公司业绩除了14年外都是高速增长,虽然增速在下降,但是目前还有30-40%的利润增长,但是估值水平已经天差地别了。公司由一个高科技成长股的估值到现在普通建筑(园林绿化)股的估值水平,背后公司到底经历了什么,有必要做个简单探讨。 碧水源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就是个科技股,包括现在参观公司的展厅,看公司的年报披露,公司自认为自己还是环保行业的高科技公司,原因在于公司的膜有一定技术壁垒,以前公司的项目是采购三菱和GE的膜,后来公司技术突破后,膜全部自用,完成了进口替代。而膜处理作为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路线,未来会处于高速的增长,尤其是在我们这种缺水的国家,所以在一个高速成长且有技术壁垒的行业,公司又是第一家上市,当时膜天膜还没有上,所以给出了80-100倍的估值水平。但是其实市场发现技术壁垒不是这个行业(环保)的核心优势,在中国是项目优势(政府关系),因为环保的买单方都是政府,只有能拿到项目,公司的技术才能应用。2013年之前很多资本还不怎么注意环保这个行业,公司利用高科技的方式还能争取到一些订单,尤其是在北京,一些示范项目,但是在本届政府上任以来,提出金山银山的概念,环保投入从一个民生不被重视的板块,变成一个政治正确而且有利可图的板块,可惜的是这个本来需要政府出钱的额,但是政府在4万亿快速加杠杆之后没钱了(债务太多)。大牛楼部长(前财政部部长)很聪明地建议推广PPP模式(其实就是西方政府项目的普遍融资模式)。碧水源作为一家环保公司必须得有订单,否则光有技术照样不行,加上自己是上市公司有融资平台(公司上市后股权融资应该有100多亿了),面对公司14年业绩增速开始下滑(竞争激烈,利润率下滑),适时地大力进入PPP领域,维持了公司后来的几年的高速增长(30-40%)。 PPP在15、16年属于野蛮增长的时期,很多上市公司,国营或者民营全部进入,号称十几万亿的市场,后来国家发现不对了,这其实还是政府的隐性债务,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儿子,基本预算软约束,不管挣不挣钱,但花钱是越多越好,反正最终由老子担着。本来地方政府已经有了20多万亿的债务了再加上10几万亿的PPP,那中央政府可能也受不了,于是去年下半年开始整顿PPP,楼部长一届没做完调任社保基金,新来的财长过来擦屁股,对PPP项目进行了大范围的清理和整顿,相关的股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了下跌之旅。碧水源作为PPP板块的标杆公司前面几乎没有怎么下跌,今年年初因为年度业绩不达预期,大幅下跌了一把,但很快收回来了,我当时以为碧水源可能特殊,高科技而且龙头,项目质量高,不受政策影响(其实公司也一直对外这么说),还有就是市场可能对雄安概念有YY的成分,所以每次炒作雄安的时候,它都最后跟涨一下。但是今年5月份这波下跌基本上验证了这样的事实,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公司的融资利率在上升(去杠杆),公司的项目被推迟甚至可能被中止(PPP清库),当然公司还是比东方园林强点儿,至少还能从银行贷到款,而且还是长期贷款为主。 同样是收入增长,同样是利润增长,为什么以前给的高估值,现在没有了?如果我们不看公司的业务,只看财务报表,这样的公司最起码也是30-40倍的估值水平吧。文董事长非常看不懂,华谊兄弟的王中军也表示很迷茫。原来拍电影赚的钱,市场给100多倍的估值(第一批创业板公司,第一家商业电影公司),现在利润比以前多多了,不过都是通过投资收益赚的钱,卖游戏公司的股票,或者其他,但现在市场给的估值水平就是20倍不到了。碧水源原来是靠卖膜及设备,毛利率高达40-50%,基本上不做EPC,3-4个亿的利润,市值在200-300亿,现在公司20多亿利润了,但里面很多是工程建设的钱,毛利率和净利率都比较低,2017年公司的久安公司(做施工)近100亿的收入6个多亿净利润,占总利润的30%以上,收购的一个做光环境的良业(也是施工加设计)利润3个多亿,这加在一起就10个亿了,占利润的一半,还有投资收益,主要是自己入股的公司(比如云南公司)以及处置的资产收益(盈德气体的股票),有4-5个亿,那么其实公司的主业去年也就6-7个亿,占总利润的30%左右。那么你还能给碧水源一个高科技公司的估值水平吗? 公司目前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了,从17年报里就提出要逐步回归主业,提高跟水处理相关的业务占比,逐步降低跟生态(黑臭水体)以及非环保(管网)的相关的业务。这些业务虽然增加了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利润率较低),但是占用了公司的资金和现金流,而且最重要的是压低了公司的估值水平。但是,公司其实也是有难言之隐,因为现在很多PPP的项目都是打包在一起,你要是拿一个污水处理厂的项目,必须把管网建设,生态修复,甚至道路绿化都一起做,公司要么把这些单子外包,要么给久安做,虽然赚钱少但也是肉啊。东方园林和蒙草生态,棕榈、铁汉和岭南其实也一样,基本上都是通过为政府融资拿项目,牺牲现金流获得利润增长,在PPP突飞猛进的时候,公司的股票被追捧,现在去杠杆控制地方债务,市场担心他们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甚至有大量坏账的嫌疑,所以股价被大幅下杀。不过,从东方园林的情况看,上一波4万亿猛加的杠杆,现在看应收账款也都还好,所以和政府做生意,在中国是个有利有弊的事情,利在当今,但是问题可能要很长时间才能暴露,也许永远不会(政府是唯一可以永远庞氏下去的)。市场基本上把碧水源和上面的公司归为一类了,确实,搞生态、绿化、环保还有小城镇这些的是没啥技术含量,但是搞污水处理厂尤其是生产膜还是有一定技术壁垒,国内做膜的公司大大小小也有几十家,但是有成熟的大项目案例的主要不会超过10家,其中碧水源一家占了70%。国内能和碧水源叫板的主要是中信集团收购的MEMstar和苏伊士旗下的zenon(原属GE)。根据统计,近10年10万吨以上的膜项目碧水源占38%,memstar占36%,zenon占16%,但是最近3年memstar份额已经到了50%,而碧水源是29%,zenon是21%,基本上大的项目是被这三家垄断了。碧水源从2014年开始份额下降,正好和公司进入PPP的时期匹配,公司确实做了很多非水处理的业务。 工业污水处理方面,碧水源排名比较靠后(5、6名),主要是缺乏标准化,项目单体金额不大,但是我认为可能是碧水源toG的业务做多了,toB的项目不太适应,也没人才储备。而膜天膜上市后主要是以工业污水处理为主,排名是第二位,第一是memstar,2017年已经有超过100万吨每天的应用了,在10万吨的工业污水处理方面目前是垄断地位。膜天膜目前工业这块是30万吨,相比第一名相距甚远。碧水源预计不超过10万吨。这个目前也不是公司重点。 碧水源如果要打破市场对其的认识,必须要把跟膜处理相关的业务提升到占比至少50%以上。就好比说你一个拍电影的公司,从电影上赚的钱不到公司利润的一半,你好意思说自己是娱乐公司吗?作为民营企业什么钱都想赚,这个可以理解,但是一个伟大的公司,或者如碧水源自己所言,做个有灵魂的环保公司,必须专注主业,专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跟膜相关的业务,主业是市政污水处理,以前是直接买膜和设备 ,现在是做PPP项目,成立子公司,通过EPC建好后,通过关联交易采购公司的膜和设备,虽然运营不一定赚钱(从少数股东权益看,目前运营的公司盈利能力基本一般),但是公司通过卖膜可以赚钱。公司投入项目公司的资本金,基本可以通过建设领域能够赚回来,所以运营的钱其实公司未来会赚的不多。如果是BT项目就是政府回购时赚点占用的资金的利息(也是投资收益),如果是BOT项目,就是要看项目情况,比如云南水务就香港上市了,每年有一个多亿的投资收益(25%股权),大多数市政项目,除了给银行利息外,很难赚钱的。公司还是要赚膜的钱,一个是第一次投入,在一个就是5-8年后公司膜更换的钱,从公司2010年开始大幅增长算起,至少要到明年才能看到膜更换的收入占比提升。 最后,市场也不需要对公司的估值水平过度悲观,未来还有存量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家庭自来水的净化器领域,农村污水处理的快速增长,公司在膜领域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目前为了获取订单(环保行业通病)必须为政府融资,同时承担一些低利润的项目,但公司自己也逐步认识到了这问题,相信未来会有所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