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您掌眼中国的玻璃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就出现了,早期的石英珠(费昂斯)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很多地方都有出土,可是这种物质严格意义上还不是玻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含玻璃成分的制品,比如蜻蜓眼。那为什么古代中国并没有发展出同西方一般的玻璃技术呢? 西周 原始费昂斯玻璃珠 中国饮食习惯决定了玻璃器不适用 中国从放弃青铜器作为日常餐具开始,餐饮习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炒菜,同时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一个重大时期。这时候陶瓷脱离早期贵族使用界限,全国各地瓷窑遍地开花。瓷器更贴近中国饮食烹调习惯,高温的炒,蒸,煮等。 战国时期,楚国琉璃壁 我们可以用瓷器的碗和玻璃的碗作比较,玻璃有很多缺点,比如玻璃易炸。我们今天有很多新型玻璃,可以冷水开水随便放都没有事。但是仅在二三十年前,每个家庭中使用的玻璃杯,稍微使用的时候不注意啪就炸了。 玻璃热胀冷缩性太突出。冬天一锅油壶茄子出锅倒一玻璃盘子里,啪,玻璃盘子碎了。一锅滚烫的鸡汤倒玻璃碗里,又碎了。所以在古代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玻璃的使用成本非常高 很容易破损,而且玻璃一旦有伤害无法逆转,瓷器可以逆转。什么意思?我们有一个行业叫锔锅锔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有很多文物保留下来,那个瓷器都是破损的,但是被他锔在一起,但玻璃锔不在一起。那么由于玻璃的很多缺点存在,玻璃的导热比瓷器好,它导热好就会发现一个玻璃杯注入热水,你马上就不能动它 拿都没法拿,但是瓷杯子怎么都能忍着拿起来喝一口。由于玻璃有这样多的缺陷,而它成本又高,所以它迅速就被陶瓷淘汰掉。 北魏 玻璃钵 瓷器就完全没这问题。西方玻璃做饮用器,装饰器多也同样不适用中国。西方的古建筑设计不考虑建筑本身的采光性和通风性,所以需要玻璃才弥补。中国古建筑从设计上就注意采光和通风。西方大量使用玻璃的建筑是宗教建筑,利用各种颜色玻璃制造奇幻效果。中国的宗教讲究朦朦胧胧,似是而非。
做饮具也同样,中国古代喝酒是热的,喝茶是热的,喝药还是热的。要华丽的话有金杯银盏,要含蓄有瓷,玉。雅致温润。所以中国人不重视发展玻璃。
古时候陶瓷的生产成本太低,因为瓷土资源相对玻璃原料储量较为丰沛,玻璃的原材料来源较少。重要的是,古代玻璃概念,根本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玻璃。还包括了天然水晶以及长石,制作方法也为浇铸而非吹塑。加之原材料所限,导致了瓷器在中国古代的盛行而玻璃工艺品少见。所以玻璃工业跟瓷器无法竞争,所以我们看宋以后的玻璃器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古代中国人更喜结实耐用的瓷器而使玻璃失去了发展机会 编辑:杨涛 主编:龚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