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教学,从解决“低效”的行为开始

 江山携手 2019-02-14

一段时间以来,感觉教学比较低效。

主要的表现形式有这么几点:一是学生的作业质量不高,尤其是课外作业,交上来后,明显感觉很多人是在应付,仅仅为“完成”,丝毫不管对错;二是两次单元检测的成绩都不够理想,有些“该会的”题出错较多,有些明明是在课堂上讲过的,失分却不少;三是只要不设置作业,一些常规的读书、练字或者摘记都不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在之前,恐怕还会多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找原因,继而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思想教育”。旁征博引、苦口婆心地灌输一些“成功学”的东西,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力图通过学生在想法上的“顿悟”而拿出实际行动来。

    细细思索之后,我觉得这样做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忽略了他们作为孩子的特质而变得一相情愿,效果不会太好。换言之,不能说这样的方法没有用,但毕竟是有限的。

    因为,一方面学生的功课多,课业负担重,不可能过多地拿出时间来去学某一门课,另一方面他们显然更愿意千方百计甚至挖空心思地去逃避作业,而不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去自觉地主动地为自己“加练”,在没有家长监控的情况下,能够在课外完成作业就不错了,其余,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

    也就是说,一切的“德治”只有通过“法治”才会起作用,一切“向外”的措施,其效果都会因为太多的现实问题而大打折扣。

    那么,解决之道呢?

    一、精心备课,以教师的更多的“付出”让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绝对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目前,由于上上下下的活动太多,而使老师真正用于“备课”(不是指写教案)的有效时间越来越少,考虑学生情的时间越来越少,教学越来越缺乏针对性,一堂课的“含金量”已经大大地降低了。

    二、少讲多练,课堂上教师“动嘴”、学生“出耳”的课堂形态的确需要改变。老师不管学生是否已经会了、有多少学生已经会了、会到什么程度的情况下大讲特讲,好像是面面俱到,但因为重点不突出,难点无解决之道,平均用力的结果是该用的力没用上,低效就不可避免了。唯有以问题为导向,把无益的讲解时间省下来,围绕着学习重点设计几个题目,让学生“动手”,不会的当堂解决,才是有用的。

    三、减少课外作业,要么不布置,只要布置,就要跟进反馈。没有反馈的作业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学生就有了“钻空子”的机会,要么不完成,要么抄袭别人的,要么随全应付一下,不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

    教学真的像培育花草,需要付出心血,但更重要的要了解花草的习性,采取合宜的管理措施,否则,是会出大问题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