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的语文课,一周只有5节:3节阅读课再加上2节作文课。
但要求背诵的内容却不少:课内10首诗词,课外8首诗词,7篇文言文。这还不包括区里要求另外落实的“每周一诗”。两相算下来,是典型的“时间紧,任务重”。
四周过去了,感觉没有完成多少任务,除去4篇作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外,阅读课上就是学了3篇现代文和1篇文言文,诗词的背诵效果也不太理想,因为没有很具体的时间进行检查,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不太清楚。
怎么办呢?
我知道,一篇课文一篇课文这样地“讲”下去,学生的收获不会有多少,即使精心备课,真正把课文当成“例子”,充分挖掘里面的“点”,学生也很难有实质的进步。道理明摆着,仅凭课上这点时间,实在是杯水车薪,有些内容也就是蜻蜓点水。
于是,我改变了策略。先是化零为整,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这册教材的特点,把应该完成的任务先和学生作一个交代,其次又在课堂上不断向学生渗透一些语文的学习方法,强调从长远来看,要始终把”练好字“”写好日记“和”读好书“作为大事来做,来不得半点马虎。
与此同时,我力足于在”课型“上下功夫,改变那种步步为营的”纵向“教学方式,开始”横向“进行课型设计。
比如,上周三我就上了一节“朗诵课“。
流程也很简单,就是除去已经学过的第一篇文言文,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把另外3篇文章都通了一遍,步骤是:学生试读,勾画生字生词和拿不准的句子;老师范读,先解决大多数朗读中的问题;质疑问难,纠正难字难词的发音和部分句子的节奏与停顿;个别展示,继续发现问题并进行点拨;齐读展示,巩固朗诵成果。
经过这一节课,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课外的朗读,并且进行熟读基础上的背诵。
当然,这仅仅是课型中的一种小尝试,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还可以有诗词默写课,精品共享课,听写比赛课,课本剧表演课,速读展示课等等。
丰富课型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集中、深入地进行语文训练的过程。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训练时间,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够真正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