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也被称为对联,古时候大多悬挂于亭台楼阁的楹柱上而得名。常见的楹联可能是五言,或者是七言。在云南昆明的大观楼,有一副楹联长达180字,洋洋洒洒,被誉为“天下第一联”。是谁为什么要写下这样的长联?因为长联而闻名天下的大观楼又是什么样呢? 大观楼坐落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部,位于美丽的滇池之滨,是一座三层木构阁楼建筑,高18米。登临楼顶,凭栏远眺,远处的西山青影与百里滇池融为一体,令人心旷神怡。 据史料记载,大观楼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康熙二十九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巡查时,看到这里湖光山色,于是命人挖池筑堤,建造亭台楼阁。当时的楼阁为一层建筑,没有正式的名字。六年后,在原楼阁基础上加盖一层。因为阁楼面临滇池,远观西山,因此取名为大观楼。 大观楼建成之后,方圆百里的文人都以能为大观楼留下只言片语为荣。最有名的是一个叫孙髯的人,创作的180字长联,气吞山河。长联内容容量大,创作起来难度更大。长联之所以闻名,只是因为长吗?孙髯是谁,为何要创作这样的长联呢? 孙髯,字髯翁,出生于官宦家庭。他家境优越,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就名声远扬。长大后,家人送孙髯去参加科举考试,大家都认为以他的才华,金榜题名不在话下。没想到,意外却发生了。 当时为了防止科场舞弊,门吏都要对考生进行搜身检查。孙髯站在长长的队伍中,眼见着前面的考生被搜身,他觉得这是极大的人格侮辱,于是大声疾呼:“以盗贼以待士也,吾不愿受辱。”说完他愤然离去,发誓一生不考功名。 就这样,才华横溢却也特立独行的孙髯,终其一生都只是一介平民。 清朝乾隆年间的一天,孙髯登上了远近闻名的大观楼。此时的孙髯已经年过七十,他回首自己的一生,挥毫泼墨,写下了长达180字的长联,意境高远。 上联90字写景,犹如一幅山水画:“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在孙髯笔下,大观楼周围景致徐徐展开,远处四山环抱,滇池碧波荡漾。孙髯由衷感叹,尽情观赏吧,不要辜负了滇池这四季的美景。 下联90字,记云南历史,如一篇叙事史诗。孙髯把酒临风,回溯历史。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南征北战的忽必烈,数千年往事,注入心头。 孙髯一生悲苦,他更了解民间疾苦,看到繁华之下太多的官场腐败。他为气宇轩昂的清王朝奏响了挽歌,影射清朝,也是不长久的幻影。 长联一经问世,就赢得了无数人的赞叹。但是,对于清政府来说,长联中有着明显的叛逆思想。由于孙髯的长联已经广为流传,清政府不敢公然撤消这副著名的长联。然而,关于长联的阴谋却一直没有停止。 一时间,许多御用文人粉墨登场,篡改长联之风盛行。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对长联的敏感字眼进行了篡改。孙髯因长联闻名,却换来了与其名誉背道而驰的命运。 孙髯一生历经磨难,却不弃孤傲,后人赞其风骨,叹其文采。长联有了“天下第一”的美誉,大观楼也因为这副长联的问世,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 来源:CCTV4《国宝档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