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族分封时代商王朝的九任帝

 庶民临风 2019-02-14
  子太戊,甲骨文作大戊、天戊,一名密,号中宗,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商王朝的第九任王。其祖父是商王朝第四任王子太甲,其父是商王朝第六任王子太庚,其兄是商王朝第七任王子小甲、第八任王子雍己。

  雍己十二年(癸卯,公元前1638年),子雍己在位12年殁,其弟子太戊继承王位。《史记》记载: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为帝太戊。

   太戊元年(甲辰,公元前1637年),太戊起用伊尹之子伊陟为相。因太戊从小就生活在钟鸣鼎食帝王之家,继承王位时还是一个楞头小伙,所以整天只知道安逸享受。

   太戊七年(庚戌,公元前1631年),亳都出现‘桑谷共生于朝’的现象,即桑树下长出谷树,也就是构树。其实两者同属桑科乔木,二木并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自然现象,但那时因植物学知识贫乏,所以大家皆认为这是不祥之兆。王族分封时代商王朝的九任帝---子太戊非常恐惧的太戊向伊陟询问原由,伊陟回答说:“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阕与?帝其修德。”意思是说:‘臣听说妖怪不能胜过大德,之所以出现了妖异之事,也许是大王在治理朝政时有所缺失的缘故吧!大王只要修德善政,怪异之事自然就会消失。’原来,伊陟看到商王朝开始衰落,就利用此事劝诫太戊,希望他发愤图强,成为有德之君。商王朝本就迷信鬼神,经伊陟这么一说,太戊信之无疑,此后开始勤政厚德、治国抚民。说来也巧,不久,那株‘桑谷共生’的树木就枯萎而死,太戊则以为是自己修德的结果。就这样,商朝在太戊的励精图治下,本来开始衰落的商王朝又得以复兴。

   《尚书·无逸》记载:“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只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这是西周时,周公总结太戊治国经验的一段话。《史记》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太戊时‘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而太戊的复兴,得力于伊陟与古代名医巫咸的辅佐。伊陟学其父伊尹,也写了一本名为《原命》的书,为激励太戊发扬夏禹、商汤的王道。

   《山海经》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太戊在位时,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王孟求于西天王母,到过一个叫‘丈夫国’的地方。那里的人都是男性,他们食野果、衣树皮,一辈子单身相处,却每人能生养两个儿子,因此称作‘丈夫国’。求药之事后面史书再没记载,大抵与历代寻求长生不老的帝王一样,情况渺渺,但我们从这个故事可以猜测,太戊时的商王朝与西戎有所来往。

  太戊七十五年(戊午,公元前1563年),在位75年的太戊殁,成为商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其遗体葬于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南30里处),被追谥为‘景宗’,其儿子仲丁继承王位。

  考古发现:太戊陵墓位于内黄县城西南15公里,其陵墓是我国古老皇陵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处商王陵。汉代时建陵,唐代曾续修,宋太祖开宝七年,又重新复修;明、清时期,曾多次修葺增建。此陵坐北面南,占地百亩,四围筑高墙,前后有分区:前区为陵墓区,后区为祭祀区,中间甬道为中轴线,直通拜殿,甬道东为太戊陵,西为嫔妃墓,历代王朝祭祀不绝。陵内有宋开宝七年(公元947年)所立的《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其碑通高7.2米,宽1.6米,厚0.59米,由翰林梁同翰撰写,碑有铭有序,雕刻精湛,字迹清晰且笔法变化多端,堪称一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