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形意拳必须要懂的《九要论》 师徒问答篇:一贯之传

 成中行 2019-02-14

当五行拳都学完练熟以后,过了好长时间,李老师也没有教我其他拳的意思。有一天我实在有点忍不住了。

趁着练完拳歇息的时候,我试探着问李老师:“师父,你看我现在练的还有需要改的地方吗?”李老师说:“架子没啥问题了,照这个样子练下去就行了。”我说:“那师父你可不可以再教我点东西呢?”李老师想了想说道:“五行拳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拳。形意拳的功夫就出在这五拳上。至于其他的像十二形啥的,等你这五拳出了功夫再学吧。”我一看想多学是没戏了,情绪有点恹恹。李老师看我有点失望,就笑骂道:“你这娃,就爱贪多。这样吧,今天我就给你讲讲形意拳的总纲《九要论》。”我一听这还要学理论,就“啊”的一声,脸更难看了。李老师假装生气道:“你小子别不知好歹,过去讲'宁教十手,不漏一口’。今天我要给你讲形意拳的总纲,你还不乐意了。一般人我还不教你呢。”我赶紧赔笑道:“哪有啊,师父。我是二般人,你讲,我好好听着呢。”

孙禄堂 三体式

李老师整理了一下思绪,讲道:“《九要论》一共分九篇,今天我就讲第一篇《一要论》。原文我就不背诵了,这个你可以在网上搜到,版本虽多,都大同小异。但你只看原文的话,肯定看不出深层次的含义,过去的拳谱拳理怕人偷学都写的很隐晦,即使被人偷了去,别人也学不会。但是懂的人一看抓住要点,一点就透,就知道它到底讲了啥。”我说:“恩,是的。拳还得老师言传身教,单纯拿着拳谱就是一堆废纸。”

李老师继续说道:“这第一篇主要讲了四个字'一贯之传’。那什么是'一’?”我没有答话,因为我知道这是李老师自问自答的。果然李老师沉思了一下,继续讲到:“'一’简单来讲,就是统一,就是阴阳合二为一,统一内外,就是融会贯通。所以《一要论》开篇就说'从来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也。’'一本而散为万殊,万殊咸归于一本。’这是天地大道,是自然规律。所以用到拳上也是同一个道理。拳法单就招式而言有千万招,但那都是虚的,都是外部的形而已。从内来讲这都是内劲,是气的外化。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自序》中讲道:'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这是孙禄堂先生根据自己经验感悟描述的。”

我问道:“那师父,'气’到底是什么?总归不是咱们呼吸的这空气吧。”

李老师道:“那肯定不是。练拳的讲的这个'气’,我觉得有些像道家讲的'道’。这个东西确实存在,但是又无影无形,就好比说人的精神,确实有,但是不能拿给你看,但要是哪一个人没了精神,那这个人就完了。那拳要是没了这个气的统帅,那就只是个架子了。”

我说:“师父,你这么讲我就有点明白了。这跟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一样'世界上为什么只有中国传承了五千年依然能够屹立不倒?”

李老师很好奇的问道:“你说是为什么?”

我说:“那是因为中国有华夏文明的这种独特的内在文化。西方有过古罗马帝国,有过奥匈帝国。但后来都分裂了,没能够再统一起来。但是中国五千年来分分合合多少次,每一次到最后都能够统一起来。那是因为它独特的华夏文明,有内在的文化认同感。这个文化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确实存在。这就好比你说的那个'气’,虽然练拳的招式万殊,但是能够统一起来的就是那个'气’。”

李老师有点赞赏的道:“对,你们这些喝过墨汁的人就是不一样。我虽然不知道你说的那些国家,但是你说的这'文化’应该跟我说的这个'气’在道理上是一样的。既然你懂得了这个'气’的道理,也就是'一贯之传’,我也就不废话了。”

我看着李老师要不讲了,急忙问道:“师父,你还没说,这个'气’怎么练呢?”

李老师说道:“《一要论》里明确的说了'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方成。’你要刻苦努力日积月累的练,功到自然成。练到人身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统一成一个整体就成了。”

我说:“噢,搞了半天还是让我别着急多练······”李老师打了我一下头,道:“得了好处还卖乖,至少懂得了练拳的侧重点吧,不会贪图招式了吧。要求功力,求劲力。练拳没有难与易的分别,只有知与不知的分别,知道了尽心、尽意、尽力的坚持练习,早晚会成功的。”

我忙答道:“是是是,师父!”

🆎首先我要感谢一些读者给我提问,第一这说明他们是认真的看了我的东西,这是对我的一种尊重;第二他们的提问也是对我的一种激励,让我再一次认真的反思自己,体悟自己所学所练。我会尽我最大的能力来回答读者的提问,如果我回答的有偏差,望大家指出。

“四体三心”是练习形意拳首先要明确的基本原来和身体划分的规则。其出自《九要论》,原文“五行百体,总为一元,四体三心,合为一气。”意思是说运用五行学说论述自身百体之所属,总是一元生发而成。四体三心合为一气之所用。

四体细分为第一头,六阳之首;第二身,颈下至尾骨、会阴;第三双腿足,舟车也;第四,双手臂,门也者。

三心细分为头顶之心,百会穴;两足之心,涌泉穴;两手之心,劳宫穴。还有一说为两足之心,涌泉穴,两手之心,劳宫穴;人之本心。

就个人而言,对于习练形意拳,我是比较倾向于马国兴老师所言“百会穴,涌泉穴,劳宫穴”的。对于初学形意拳的人,头顶而起,头顶的意念放在哪里?自然是头顶的百会穴。手起而钻,手落而翻的意念放在哪里?自然是手的劳宫穴。腿起而钻,意念自然放在涌泉穴了。

至于人之本心一说,有些虚无缥缈,在道艺境界上求,要能明心见性,求见本心。但是我个人而言,真的不知道怎么解释,求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