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经」练习注意细节 一、 要领: 1. 上身保持中定,两臂自然松垂。腰部平正放松,动作均匀连贯。 2. 头颈始终保持不动,身体正面随腰胯转动而有不同面向。 3. 重量交换须确实,全身重量置于实脚,涌泉贴地;虚脚丝毫不受力,但脚掌仍松贴于地。 4. 必须维持屈膝坐胯(一实一虚),但膝尖不可超过脚尖。腰胯旋转时,重心脚膝盖必须保持固定不动,且不可幌动。 5. 重心在右脚,腰胯向右旋转45度时,要有右脚心如螺丝钉向右下方旋紧,且左手掌心与之对应之感受。重心在左脚,腰胯向左旋转45度时,要有左脚心如螺丝钉向左下方旋紧,且右手掌心与之对应之感受。此即为郑曼青宗师所言之「交叉神经」也。 6. 切记身体重量移付交换时,不转腰胯;转腰胯时,不可交换移付重量。且过程必须兼顾韵律,不可忽快忽慢。 7. 初练时早晚3~5分钟,日久功深则可从心所欲顺乎自然。 二、 呼吸: 要注意维持细、长、静、慢。当身体重量由左腿移付右腿,或由右腿移付左腿时,皆为「吸」气;于腰胯右转或左转时则为「吐」气。简言之,身体重量移付交换过程为「吸」,转腰胯过程为「吐」。 三、 功效: 1. 促使上身放松,下身坐沈,为太极拳下盘功夫奠定根基。 2. 熟练「走」「化」之功。身体重量于两腿间交换产生位移,为「走」;以胯为轴心,上身保持中定,如圆柱体般旋转,则谓之「化」。 四、 有意模拟学习者,请参阅杨氏郑子太极拳有缘拳社部落格,谢昭隆师父「熊经」示范影片。 「熊经」 东汉华陀,字元化,人称为神医。创五禽戏,为祛病强身法,乃良医医未病者之妙用也。 初见于庄子刻意篇,引上古之尚气者,曰熊经鸟申。释者谓熊能上树,曰经:错矣。经则常也,以熊终日摇摆腰膂,是为熊经。又释鸟申为呻,亦错矣。申即屈申也,以鸟之伸其翅与足也。旋又见谓熊经鸱顾,此有进乎熊经之说,行熊经时,乃垂头摆腰。加以鸱顾者,乃平视也。 华元化,盖善于养形,而能祛病,惜乎年将百龄,而为曹操所杀。创五禽戏,即本熊经之意。曰熊、曰虎、曰鹿、曰猿、曰鸟。古即以一禽字,包举为禽兽也。其运动之主旨,其得最警策者,六字,曰:能使谷气得消。吾国五千年来,乃尚谷气养人,岂浅陋者所能知也。 视今之所谓营养者,正相反,不知何脏何腑,需要营养,多致大病杀人,飞蛾扑火,亦自取之,不忍言也。然五禽戏之妙法,失传已久。惟其所谓致汗出二字,夏日炎热,微汗则可。秋收冬藏,运动至背与额,觉微有芒刺象,便止,不使汗出也。五禽戏,余补作之何难。不过自张三丰,倡太极拳后之今日,其理论至为精密,意义亦甚深奥,决非其它运动可及。五禽戏之不逮,亦已远矣。惟太极拳,确能行运而后动之妙趣,尚气导引之上乘也。非张真人造诣功深,安能及此。 余今欲与老病及羸弱者,传一熊经之戏,至简至易之上古妙法,岂止祛病延年,反弱为强而已,进而求自卫,与臻上寿之方,垂手可得。兹略系以简介数言,倘能持之以恒,得能以运气百日,自见其病体与羸躯,必有显著之进境,一切疑难之症,无足虑也。此真强身之宝筏,非瓦釜之作雷鸣可比,且行熊经一戏,可兼得鸱顾,及五禽之戏,与太极运动之妙用。万金易得,一法难求。勿自交臂失之,致使数十寒暑,匆匆付与东流也。 附述熊经必须注意者,三点如下:一、熊经乃熊之经常动作,向左右捩转腰膂不息,人须早晚饭后半小时行之,体弱者,可自二百动开始行之,或三百动;每隔五日、或七日,递加五动、或十动。只许加,而不许减。故宜缓进,不宜欲速,加至十分钟,或最高至十五分钟,不加矣,必须求适意,以轻松愉快为得也。二、行熊经时,不可如熊之垂头,乃兼有鸱chi顾,求平视,头不许动;随身与腰转捩。即太极拳所谓,虚灵顶劲,尾闾中正神贯顶。三、熊经须如太极拳,要虚实分清,重如山岳,轻似鸿毛。譬如腰左转,重心全在左腿,重如山岳。右腿,则轻似鸿毛矣。右转亦如之,如此而已。 苟能得如上述三点要诀,则金鸡独立稳矣。倒撵猴,不让灵猿之进退矣。抱虎归山,便如虎虎之有声矣。左右顾盼,斜飞势,必捷于鹿矣。惟行之者,务须注意,以心与气相守丹田,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犹须足心蹋地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