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教授的《课堂密码》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教学著作,好就好在一本17万字的书,几乎没有任何引用的东西,全部是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 有了网络之后,现代人似乎普遍患上了“搜索信赖症”,遇到问题不是先从实际出发初步形成个人的看法,在自己解决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通过网络上的资料来补充、修正,而是奉行“搬来主义”,对别人的东西照单全收,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 所以,在当今时代,不管干什么,整天地“一住不住”并不值得夸耀,因为“一味地做事”不如“正确地做事”,而“正确地做事”不如“做正确的事”。 以下是几点浅见。 一、在管理上,程序有三个,即布置——检查——评价,在教学上,新的课堂也有三个步骤,即预习——展示——反馈。在这个基本步骤的前提下,每名老师只要在“细化”和“变化”上下功夫,即加一个“如何预习”、“如何展示”、“如何反馈”,课堂便摇曳多姿了。 二、课标是只看不见的手,其重要性往往被忽略。就像有人轻视语文,说即使不学语文也会说话,不学语法也会写作一样,但通过学习语文、语法、修辞,能够让书写变得更规范、更生动和更有力度。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性质、阶段的目标等等,是“方向”和“标准”,理解了课标,就像车上安装了导航,针对性必然强,可是避免走弯路,做无用功。能忽视课标吗? 三、教学目标的虚化和泛化是课堂效率不高的根源。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目标并不是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定的,而是想当然地设计的,或许一开始定的时候就没想到要去实现它。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写在教案上而不是记在执教者的心里;上课时老师知道,学生不知道;课始昙花一现地“闪一闪”而不是贯穿始终;只是一节课的开始,而结束时没有从实践上去落实。 四、为什么在课堂上要合作?细细想来很简单:只有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时才需要合作。一节由老师主宰的课不用不着合作,因为结论或者解题的过程老师都单向告知了;自己能够学会的也不需要合作,如果硬要合作就是搞形式。正确的操作应该是,问题出现后,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再讨论,否则,讨论就变成了“询问”,只会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另外,要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即先“独学”,再“对学”,最后“群学”。程序乱了,一切便都乱了。 五、不反思者无进步。不论是儒家的“日三省吾身”,还是现在新教育提倡的“晨诵午读暮省”,或者专家提出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都是至理。“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试想,如果一个人只是机械地重复,今天和昨天一个样,明天和今天又一个样,即使活了一百岁,和活一天又有什么两样呢?课堂也是这样,只有勤于总结,才有提高的可能。拒绝反思的人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的惰性,是不敢直面问题的怯懦,是掩盖不足的虚荣。
六、一讲到底的课最好上,也最低效。因为这样的课只有“教”,没有“学”,类似于一种“走过场”,说到底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教学在本质上是“交往”,是“互动”,目的是“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只是手段。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表演的成分越浓,离真正的教学就越远。就像现在一些婚礼的主持人,往往把自己当成了主角,一味地表现,新郞和新娘反而成了配角了。
七、很认可一种说法,“所见即所得”。拿到课堂上来说,就是要考虑学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写在练习本上,自己看得见,无人监督,质量就很难保证;写在黑板上,都看得见,无形中就有了“精品意识”,并能够在别人的帮助下迅速纠错。很多人不理解杜郞口中学为什么那么多黑板,其实就是要让课堂的训练“立体化”,每个人做题的时候,都有四五十双眼眼盯着,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即时反馈。黑板的利用率,甚至就代表了课堂的实效。
八、思想是混沌的,说出来是清晰的,写下来才是准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是“听”,当时听懂了,可能一做题就会出错;如果让学生说出来,他的思维就理顺了,算是真正的理解;而当用笔写下来的时候,实际上相当于一种归纳和梳理,答案就准确了。因此,高效的课堂在学生展示的时候有两个特征:一是让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讲题,二是落实到笔头的训练上。
九、不管哪门学科,一节课45分钟,能够完成的任务毕竟有限。现在调查任何一个人,很少有人能记住上学时期哪位老师的哪节课。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能力需要不断地训练。所以,围绕着自己的学科特点,设计一些用时不多但能够提升学生素质的小型常规训练,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语文课的“三分钟演讲”,外语的“每日一句”,历史课的“历史上的今天”,政治课的“每日新闻播报”等等。
十、写教案和备课是两回事。专家型的名师都是用一生去备课的,平时的读书是备课,研究专题是备课,找学生谈话也是备课,在教本上的圈点批注、添添改改更是备课。而教案是备课的一种结果呈现。如果拿冰山来打比方,教案就是海面以上的部分,它只占整个冰山体积的十分之一。如果没有下面的十分之九,冰山根本立不住。那么,一个老师如果没有前期的教材研究、读书积累、学生了解,只靠一个教案去上课,必然上不好。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上那么多名师的教案,拿来用效果一般不会很好一样。倚天剑和屠龙刀是稀世的武器,但是在武功低微的人手中,照样是废铜烂铁。因此,教案易写,课难备。教案写得好,不等于就备好了课。是否认真备了课,只有自己知道,时间久了学生也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