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解读:共情和同情心

 乘风破浪1fp7ie 2019-02-15

《为何家会伤人》是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第一部作品,首版发表于2007年,2014年再版,修订6万余字。从今天起,我将和你一起学习、回顾书中的精华。

本文是拆解《为何家会伤人》的第二篇。本书的第一篇解读详见《心理学解读:真爱与溺爱》

我将结合自己的案例,为您深度剖析共情和同情心的心理学观点。希望我们透过心理学看到事物的本质。


另外,文末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请注意查收。

郎静山摄影作品

/ 01 /我们内心的演变

从自己的故事讲起:

妹夫正在艰难的创业中,期间经历了各种的坎坷,政策上的、经济上的、人才上的……各种磨难让妹夫整个人都脱了像,但仍然坚持自己一个人扛着,只要求妹妹照顾好孩子即可。对于这样的苦难,我看在眼里,也很替他们担心。

每次困难时,我都会尽全力帮助他们,出资金、出主意都非常真诚。但,这期间总是有一个念头让我非常不安:每当听到妹夫出现新问题的那一霎那,我头脑中总会闪现出一丝喜悦!

对于这样的念头,我总觉得非常不真实,并且心存恐惧!

这怎么可能!妹妹和妹夫正在遭受着人生中极大的磨难,而我却在收到妹夫挫败信息的第一时间里,涌现出一丝喜悦。

对于这样的念头,我充满了罪恶感,也因此会在强烈的自我否定后,在行为上对他们进行更大的帮助,似乎是想用自己的行为告诉自己:“那种想法是假象,是不存在的虚幻。”

在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这种看似“有违传统道德观念”想法的真实性,甚至也具有普遍性。

出于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的约束,我们常常会将这种“邪恶的力量”硬生生的压下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绪,这可能源于我们的比较心态。

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永远要比妹夫高那么一点点。”,用到这里最合适不过了。

原以为自己的故事只是特别的存在,相信智慧如我的你也能从中看到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情景。:)

由此引出了本期的话题,我们原以为的同情,是和对方产生共情。而更多时候我们是在可怜对方。

/ 02 /不要误把可怜当同情

书中这样理解同情心:

同情心有两种。一种是对弱者的可怜,但内心同时有一种我很好很强大的自恋。另一种是共情,即,我深深地碰触到了你的感受,进入到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对方的弱,触动了我们的怜悯之心,同时也满足了我们的自恋。

自恋作为人性活力的源泉,会让我们陷入无意识的状态:我是最好的,我因此会忽视甚至是排斥自己的不好。我们也期盼着自己去扮演着这样的一个角色,而现实的残酷,常常将我们的幻觉破灭:自己往往是平庸的,很多人都比自己强。

对弱者的可怜恰恰满足了我们的自恋情结。

而可怜就是可怜,这种可怜对方的伎俩很容易被识破,因为自恋情结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唯有共情,才能真正的温暖对方。

共情,是你真正的进入对方内心,感受到对方的感受,明白了他的痛处。于是他感到自己被真正的理解,似乎你就是他,他在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好——悲伤、负面情绪,都被你看到,你便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于是他被懂得、被理解,情绪便怅然。

举一个例子:

当孩子不停的跳起来,想拿到高处的东西。如果父母直接帮他拿下来,孩子会感谢你,但他也会看到自己的弱小:妈妈真了不起,我这么小,什么也做不了!如果父母把他抱起来让他自己把东西拿下来,孩子便是另一种感受:谢谢妈妈帮助我,我自己拿到了,我自己也了不起!

/ 03 /你就是我的一面镜子

对于如何进入共情,传统的观念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但对于如何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传统观念的回答常常很无力。

心理学的办法是,直面自己的恐惧,让所谓的负能量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简单讲就是不要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要感受这种负面情绪在体内的流动,因为所谓的负面情绪,或者说负能量,其实和正能量是源于一个东西,只是由于外界的不同反馈,让它们发生了变化,但这些能量都是我们活力的原动力。——限于篇幅,这个话题我们会在以后继续讲到。

对于孩子的教育,尤其是6岁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接纳孩子身上所谓传统意义上的负能量——攻击性、暴躁、好动……只有在父母爱的抱持下,这种所谓的负面能量才能和正能量会和,才能共同推动孩子的前行,而不是能量的相互抵消。

简单来讲,孩子的负面情绪在父母爱的抱持状态下,得到了转换:我接收了你的“不好”,当你的“不好”被看到时,便发生了变化,这种“不好”便和“好”能量会和,最终两股能量推动孩子前行。我们便有了更有活力的宝宝。

今天的内容可能有些晦涩,便于你的理解,我以本书的事例和苏轼的故事作为结尾。

妈妈在哄儿子入睡,儿子自喃自语:“这个阿启在床上,还有一个生气的阿启在地上。”这个躺在床上、和妈妈在一起的阿启,就是好孩子,而那个生气的,就是坏孩子。

苏轼和佛印两人在打坐时。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感觉占了便宜的苏轼,在妹妹面前炫耀了这件事。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参禅的人讲究的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心理学知识41#

关系15│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每个人都需要在关系中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需要外界给予自己的回应,那怕是穷凶极恶的人也是如此,所以监狱里对待犯人最残酷的手段便是独自关在黑屋子里,无任何回应,人便进入了绝境,因此也会产生很多幻觉,而那怕幻觉也成了无人回应的虚幻!

心理学故事:对于婴儿,关系的互动更加重要。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许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给予这些孩子足够的喂养,却不给于情感的互动,比如抚摸等。结果,这些婴儿无一例外的都死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