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种咳嗽怎么破?国医大师教你做!

 松静空空 2019-02-15

概述

薛伯寿教授强调治咳要则: 风寒治以温散,风热治以辛凉,外邪伤肺,初起若过用苦寒,冰伏其邪,邪气不能透达外解,则导致变证百出。

薛伯寿名中医治咳验案五则

【作者:薛燕星】

薛伯寿教授师从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领悟发挥蒲氏学术医疗经验,融会贯通伤寒、温病、温疫知识,疗效甚佳。今撷其治咳验案五则,以飨与同道,以扬其术。

1 孕期外感咳嗽案

彭某,女,28 岁,2004年4月14日初诊。

患者已怀孕4 个月,咳嗽1 月,曾口服先锋Ⅳ号、复方甘草片等无效,他医予以养阴清肺汤药14 剂未效,畏咳而动胎,转请薛师诊治。刻下症: 阵发痉挛性咳嗽,伴有恶心、呕吐且夜间咳重,伴咽干、咽痒,时有鼻塞、流清涕,纳可,大小便调,夜寐差,舌红少苔、舌边稍有齿痕、脉滑。外感失于宣透,肝胃之气升降失调。处方: 苏叶8g,陈皮8g,杏仁10g,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2g,干姜5g,细辛3g,半夏9g,五味子6g,黄芩30g,紫菀10g,百部15g,甘草8g,3 剂。

2004 年4 月17 日二诊:药进3 剂,咳嗽已减十之六七。既往每次痉挛性咳嗽伴有恶心呕吐,昨日咳嗽只呕吐1 次,咽干、咽痒消失,舌尖偏红、舌苔薄白、脉滑。处方: 苏叶8g,陈皮8g,杏仁10g,前胡10g,干姜5g,细辛3g,五味子6g,黄芩20g,紫菀10g,款冬10g,百部15g,甘草8g,3 剂。

2004 年4 月20 日三诊: 已无痉挛性咳嗽,呕吐亦止,偶有轻微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滑。处方: 苏叶6g,当归10g,白芍10g,砂仁4g,黄芩12g,川芎5g,五味子4g,干姜5g,半夏6g,茯苓8g,甘草6g,4剂。

【按】本案之咳嗽总属肺、肝、胃之气机升降失调所致。薛师在初诊方中用苏叶、细辛疏风散寒,干姜、细辛一升一散,半夏、五味子一降一敛,如此使肺之宣发与肃降功能恢复。四逆散疏肝理气,苏叶、陈皮、半夏、枳壳和胃止呕,紫菀、百部止咳化痰。《本经》谓杏仁:“主咳逆上气”,半夏祛痰兼能止呕,两药虽有小毒,有故无殒。风寒郁久化热,故重用黄芩清肺火,用紫苏叶、黄芩尚可安胎。服药3 剂,咳减十分之六七,再服3 剂,达1 个月之久的顽咳基本痊愈。

2 重度肺炎剧咳案


罗某,男,57 岁,2007年3月2日初诊。

患者剧烈咳嗽反复难愈,身体困倦乏力,时有恶寒、头痛、鼻塞。查胸部X 线诊示右肺大面积阴影,考虑右肺重度肺炎,遂住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院治疗,未能控制。咳嗽日渐加重,咳吐大量黄白黏痰,继之痰中带血,复查胸片提示右肺炎症、支气管扩张。近20d 咳嗽更甚,剧咳难忍,痰中挟血丝,夜间出汗、乏力、口淡无味,面色浮红,形体消瘦,舌质偏红、舌苔黄厚腻根部灰腻、脉弦滑。证属痰热壅肺证,治以宣肺涤痰。处方:冬瓜仁12g,生薏苡仁12g,桃仁8g,芦根15g,炙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15g( 先煎) ,甘草10g,厚朴8g,黄连8g,法半夏9g,栝楼15g,前胡10g,生黄芪18g,防风8g,7 剂。

2007 年3 月9 日二诊: 药进3 剂咳嗽即大减,痰中带血消失,偶有咳嗽气短、口苦,时有心烦急躁,睡眠差,既往饮酒伤肝,时有肝区胀满不适。面色转正常,舌淡红,苔黄厚腻减退,根部灰腻消失,脉弦细、关脉略滑,治以调肝脾、清痰热: 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9g,全栝楼15g,黄连6g,杏仁9g,厚朴9g,茯苓12g,生甘草10g,枇杷叶10g,7 剂善后调理。

【按】重度肺炎、支气管扩张但体温不高,西医诊断明确,然病情控制不佳,剧咳难止。首诊治以宣肺清热、涤痰,选用千金苇茎汤、麻杏石甘汤、小陷胸汤以降气止咳,黄芪、防风益气扶正,复方合用二诊咳止,治疗以调肝脾、利枢机为法兼清痰热。方用小柴胡汤、小陷胸汤,合以杏仁、厚朴、茯苓畅气机、除痰浊。

3 湿热郁闭咳嗽案

 李某,男,54 岁,2007年10月12日初诊。

 咳嗽半月余。患者于9 月25 日开始关节酸痛、疲劳,阵发寒热5d 后出现咳嗽、痰黄黏稠,体温38℃,曾输抗生素治疗并服“麻杏石甘汤”等不效,咳时痰声不爽,昨日复受凉,打喷嚏、鼻塞、口苦、咳声重浊,大便不爽,平时喜饮酒,应酬较多。舌淡胖、有齿痕、苔黄腻少津、脉沉细弦,证属湿热内蕴、肺气不宣,治以宣通利湿、升清降浊。方用三仁汤、止嗽散合升降散加减: 杏仁9g,生薏苡仁12g,白蔻仁6g,连翘12g,桔梗10g,前胡10g,桑叶10g,荆芥穗6g,陈皮8 g,蝉衣4g,僵蚕8g,姜黄8g,酒军5g,炒栀子8g,紫菀10g,百部10g,生甘草8g,7 剂。

2007 年10 月12 日二诊: 药后咳消,体力恢复原水平,神清气爽,对烟敏感,鼻塞、喷嚏、口苦等症消,纳可,大便调,睡眠浅易醒,血压欠稳。舌暗胖、苔薄黄、有齿痕。处方: 苍白术各10g,泽泻20g,法半夏9g,茯苓12g,郁金10g,天麻12g,木瓜10g,钩藤10g,炒枣仁18g,川芎10g,焦山楂12g,神曲12g,连翘12g,生甘草10g,决明子12g,7 剂。

【按】嗜饮酒之人多痰热为患,舌苔为黄腻苔,用三仁汤合止嗽散宣通利湿止咳,升降散升清降浊、止咳化痰。二诊方用苍白术、泽泻祛湿化浊; 痰湿化火,故加连翘清湿中之热; 三七属五加科植物,有补气活血之效,山楂、决明子现代研究有降脂之用。

4 肺热痰壅咳嗽案

吴某,男,23 岁,加拿大留学生,2007 年1 月11日初诊。

患者外感10d,最初3d 发烧,经用抗生素静脉点滴后热退,但咳嗽甚剧,其父专程由加拿大来中国陪同求诊。症见咳嗽吐黄痰黏稠、量偏多,夜间咳甚,咳声重浊伴痰声漉漉,咽痛鼻塞耳堵,夜眠不安,纳差,曾有恶心欲吐,大便调,形体清瘦,唇红、舌红赤、苔薄黄、脉寸滑关弦,证属痰热壅肺,治以宣肺清热化痰: 芦根15g,冬瓜仁12g,生薏苡仁12g,杏仁9g,桃仁8g,炙麻黄6g,桔梗10g,鱼腥草15g,黄芩18g,浙贝10g,连翘12g,蝉衣4g,7 剂。

2007 年1 月17 日二诊: 咳嗽大减,微有咳嗽少许白痰,鼻塞耳堵消失,仍微咽痛不适,食欲好,眠佳,二便调。唇红、舌尖红、苔根薄黄微腻、脉沉细略数。处方: 竹叶6g,生石膏15 g( 先煎) ,法半夏9g,麦冬10g,沙参10g,浙贝10g,桑叶8g,杏仁9g,生甘草10g,连翘10g,天花粉12 g,10 剂制成散剂带药回国。

【按】患者年轻体实,肺热痰壅,咳嗽痰黄黏稠,舌红赤苔黄,肺窍郁闭,邪热方胜,以千金苇茎汤清热化痰; 时为隆冬,肺气郁闭,非麻黄不开,故以炙麻黄、桔梗宣肺开窍,黄芩、鱼腥草苦寒清降肺火。再诊时咳嗽大减,痰色转白,仅舌尖红,痰热已清大半,治以竹叶石膏汤合桑杏石甘汤益气阴、清余热

5 肺胃失和咳嗽案

高某,男,30 岁,2007 年3 月13 日初诊。

咳嗽半年。自去年9 月中旬感冒后咳嗽不愈,时轻时重,咳出白黏痰则好转,晨起、中午餐前多发,咳前咽痒、咽喉胀、咽部有异物感。自觉咳嗽从胃脘发出,胃脘有壅滞感,10d 前呕吐痰涎,反觉舒适。每年春季手足发胀不适,舌质稍暗、苔薄白、脉寸滑关弦,辨证属胃失和降、肺失清肃,治以和胃降逆、化痰止咳: 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炙甘草10g,法半夏9g,干姜8g,细辛3g,五味子8g,桔梗10g,浙贝10g,紫苑10g,炙杷叶10g,7 剂。

2007 年3 月20 日二诊: 药后咳嗽明显缓解,痰多易出,自述胃脘壅滞消失,咽喉部有痰,着凉、运动、吹风后则咳嗽,余无所苦。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滑。见效守法,上方加陈皮8g、茯苓12g,继服7剂而愈。

【按】《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胃咳之状,咳而呕”。《内经》详于理论而略于方药。本案咳嗽本为胃气不降,标在肺失肃降,而痰浊壅滞于胃。治以四逆散斡旋气机升降之枢,姜、辛、夏、味辛温化痰饮而降胃逆,桔梗甘草汤利咽,浙贝、紫菀、杷叶以化痰散结止咳。一诊肺胃得降,痰浊得化,咳嗽大减,胃脘壅滞消失。再诊加入陈皮、茯苓和二陈汤意,加强化痰以治病本。

咳嗽分外感与内伤,肺为华盖,主皮毛,司呼吸,与大气相通,外邪常先犯肺而为咳嗽,初起为外感咳嗽之实证; 五脏六腑损伤之病气,亦上熏于肺而为咳嗽,此多为内伤咳嗽之虚证。外感六淫,疫疠之分又有兼挟不同,有挟火、挟痰、挟食、挟气之异。伤风咳嗽宜疏风解表,伤寒咳嗽宜散寒解表,挟内火则清宣解表,挟内饮则化饮解表,挟食则消食解表,挟气则顺气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