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周易》的天地之道 《周易》解疑系列之一

 dymhoo 2019-02-15
《周易》解疑系列之一
《周易》的天地之道
   
  《易》曰: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彖下》)
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泰·象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上》第四章)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系辞下》第一章)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系辞下》第十章)
"天地之道"乃《易》之精髓。不明"天地之道",则无可论《易》。故本系列文章开篇则论"天地之道"。
  
首先,从《恒·彖下》的论述入手。以《恒》卦论"天地之道",在于说明"天地之道"的永恒性,故云"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又云"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这是指"天地之道"的内涵和作用:有日月的照耀,给大地带来阳光和温暖,形成四时变化,从而产生万物。故《周易正义》孔颖达疏云:"'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者,四时更代,寒暑相变,所以能久生成万物。" 这是天地运行的和谐与统一,故称"天地之道"。
   再看《系辞下》第一章的"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者,《子夏传》云"贞,正也",即正宗、正统,也可以转义为行为规范、治理、统率等。如
 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左传·文公六年》)
兵不必胜敌国,而能正天下者,未之有也。兵必胜敌国矣,而不明正天下之分,犹之不可。故曰:治民有器,为兵有数,胜敌国有理,正天下有分。(《管子·七法》)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荀子·大略》)
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韩非子·奸劫弑臣》)
  
《左传》之"閠以正时",在于以设置闰月来规范历法,从而建立农政大事的正常秩序;《管子》之"正天下",在于以强兵称霸诸侯;《荀子》之"礼之于正国家",在于以礼治国;《韩非子》之"正明法",在于以法治国。综上所述,"正"之意义是指以正确的主张、法则、纲领、规律作为依据或基准,去治理或规范行为对象。显然,"正"之范围,可以涵盖"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计。至于"观",则为观察、展示之义,是把这些主张、法则、纲领和规律展示给行为对象。唐太宗的年号曰"贞观",向世人展示了繁荣、强盛而统一的"贞观盛世"。在《周易》中,作者把"天地之道"作为世界的总规律,以之"治理或规范"万事万物。于是,"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就可以诠释为:
   "天地之道"是决定世间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本规律。
"天地之道"是天道和地道的统一,而天道和地道则分别表述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运行和大地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人类生活于天地之间,于是,又形成了顺应天地法则的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自身规律,是为人道。天道、地道和人道,统称三材之道。《周易》一书囊括天、地、人三材之道,故《系辞下》第十章有如是说。
   如果单独说到"天道",则是指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五星即水、火、金、木、土五星,古人分别称为辰星、荧惑、太白、岁星、镇星。研究日月五星运动规律的参考系是二十八宿和十二次,其中二十八宿是位于黄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座,后来被小说家们神化为天宫中的神将,出现在《水浒传》、《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中。按照春分黄昏时刻出现的方位,二十八宿被划分为"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加上北天极附近的北斗七星,计:
   东宫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宫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西宫白虎:奎、娄、胃、昂、毕、觜、参;
   北宫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中宫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这些都是古代研究天道的主要星座。在《系辞》中有"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等说法,都与四象有关。关于四象,以后我们还要作详细的专题探讨。
   天道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创建古代历法,就其方法来说,是以十二次和二十八宿作为恒星参考系研究日月的运行规律。观测者在地球上观测太阳绕地运行,称为"太阳周年视运动",这一运动导致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周期为一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一年十二个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于是,在太阳运行轨迹的黄道附近,当时的天文学家们把整个天空沿赤经等分为十二个区域,称为十二次。太阳遍历十二次一周为一个回归年。每个回归年中有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平均每月有两个节气,第一个称为初节,第二个称为中气。在周历的正月中,第一个节气为初节大雪,第二个为中气冬至。这样,二十四节气就被划分为彼此相间的十二"节"和十二"气"。十二次界限的划分遵循"次初为节,次中为气"的原则,每一次的起点是"节",中点是"气",如星纪的起点(也是上一次析木的终点)是大雪,中点则是冬至。换句话说,当太阳的运行位置由析木进入星纪的那一时刻,地球上的大雪"节"来临,而当太阳运行到星纪中点时,则为冬至。由于十二次和二十八宿都是用来研究日月五星运动的恒星参考系,所以可同时混合使用。
   在春秋战国时代,古人测定的一年长度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相应的把周天定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称为"古度",以区别于现代经度360°),十二次的赤经距离相等,都是周天的十二分之一。二十八宿的相邻各宿之间的赤经距离称为"距度",彼此不等。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宿的距度已有实测数据。这样一来,日月五星的运行位置就可以用二十八宿的距度和十二次来表示,而时间既可以表示为干支,也可以记录为天象。十二次、二十八宿、月和节气的对应关系如下
  十二次和二十八宿体系的天文历法参数表

 序号 

 十二次 

 二十八宿 

 周历月 

 初节 

中气
 

 

 星纪 

 斗、牛(北宫) 

 正月 

 大雪 

 冬至

 

 玄枵 

 女、虚、危(北宫) 

 二月 

 小寒 

 大寒

 

 诹訾 

 室、壁(北宫) 

 三月 

 立春 

 惊蛰

 

 降娄 

 奎、娄(西宫) 

 四月 

 雨水 

 春分

 

 大梁 

 胃、昂、毕(西宫) 

 五月 

 谷雨 

 清明

 

 实沈 

 觜、参(西宫) 

 六月 

 立夏 

 小满

 

 鹑首 

 井、鬼(南宫) 

 七月 

芒种  

 夏至

 

 鹑火 

 柳、星、张(南宫) 

 八月 

 小暑 

 大暑

 

 鹑尾 

 翼、轸(南宫) 

 九月 

 立秋 

 处暑

 10 

 寿星 

 角、亢(东宫) 

 十月 

 白露 

 秋分

 11 

 大火 

 氐、房、心(东宫) 

 十一月 

 寒露 

 霜降

 12 

 析木 

 尾、箕(东宫) 

 十二月 

 立冬 

 小雪

 
   先秦时代的重大事件往往有天象记载。如在春秋末年有"冬至牵牛初"的测定结果,即表明太阳冬至时刻位于北宫玄武的牛宿初度。又如在《左传·僖公五年》中关于晋献公著名的"假途灭虢"之事有"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的记载。其中的"策",又称"傅说",是尾宿的附属星座。再如《国语·周语下》关于"武王伐纣"有"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其中,天驷即东宫苍龙的房宿。斗柄指北宫玄武的斗宿。天鼋又称玄枵。北维则泛指北宫玄武七宿。
   天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占星术,这就是《系辞》中"天垂象,见吉凶"的思想。占星术由来已久,是远古时代巫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认为,天空中的列宿是由天帝统率的凌驾于人世之上的天上世界,各星宿都有职司分工,天象是天帝意志的表现,可以预示人间命运。《后汉书·天文志》曰:"觽星列布,其以神着,有五列焉,是为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动变挺占,寔司王命。四布于方,为二十八宿。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五纬经次,用告祸福,则天心于是见矣",《汉书·艺文志》曰:"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说明占星在古代帝王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占星术中主要包括五星理论和特异天象。关于五星,占星家认为天上的五星对应地上的五方和五行,其运行状态可以预示人间吉凶,乃至国家命运。例如,五星聚会标志着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的出现。据史籍所载,在过去的五千年中曾经发生过三次比较紧密的五星聚会现象,这些现象一开始就被认为上天这样的新政权合法性的认可。关于占星术中的五星理论,案《史记·天官书》摘其要点如下:
   辰星曰北方壬癸水,主冬。主四时。一时不出,其时不和;四时不出,天下大饥。
   荧惑曰南方丙丁火,主夏。礼失,罚出荧惑,荧惑失行是也。出则有兵,入则兵散。以其舍命国。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饥、兵。
   太白曰西方庚辛金,主秋。主刀兵,主杀。太白失行,以其舍命国。当出不出,当入不入,是谓失舍,不有破军,必有国君之篡。
   岁星曰东方甲乙木,主春。所在国不可伐,可以伐人。其所在,五星皆从而聚於一舍,其下之国可以义致天下。
   镇星曰中央戊己土,主季夏。岁镇一宿,其所居国吉。
   特异天象包括日食、彗星、流星、陨星等。这些天象通常预示灾祸的发生,当有预兆出现时,可以通过祈攘消灾。如日食预示灾祸,关于日食的祈攘,在《尚书·胤征》和《左传·昭公十七年》中就有记载。后世各朝代史书的《天文志》和《五行志》中有许多关于五星和特异天象及其后果的记载。
   地道的内涵是指大地的自然状况和作用。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以《坤》表示地。《坤·彖上》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厚德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坤·象上》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谓"坤厚载物"、"万物资生",是指大地提供各种丰厚的条件,保证万物的生长。所谓"乃顺承天"、"柔顺利贞",是指大地顺应天时,创生万物。这是她最伟大的的品德,称为"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周易》把天地的关系,归结为"天尊地卑",由此建立了人类社会的高下尊卑的秩序,并成为儒家学说中心的天地、君臣、父子、夫妻、男女的社会秩序建立的根据。
   地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五行。《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曰:"天有三辰,地有五行。"《昭公二十五年》又曰:"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 关于五行的形成、演化和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作用,涉及的内容很广,至今尚无定论。限于本文的篇幅和中心思想,在此仅对其基本思想做简要说明。这里提到的"因地之性",是根据大地的基本性质和作用来说明五行。所谓"地有五行",是指地道按照五行原理来运行。
   五行原理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大地和万物按照各自的基本属性划分为水、火、木、金、土五个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特定的相生和相克的内在关系,由此决定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这是在自然科学尚未出现以前,古人对世界的认识。至今,五行原理还在中医和气功等与中国古代文化有关的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对五行理论做出确切的科学解释。
   对天道和地道的统一认识,应该来源于古代的观象授时。早在传说中远古的伏羲时代就已经懂得了观象授时,所以在《系辞》中才有伏羲观天法地,而作八卦的记载。所谓"观象授时",就是通过观测天象来确定时间,最初仅限于粗略的认识四季,后来逐步演化到二十四节气。这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日月星辰的运行决定了大地的季节变化。在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观象授时"的记载,如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尚书·尧典》)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鹖冠子·环流》)
   天象代表了上天的意志,所以,四季的周流变化就是上天的赐予。大地顺应四季的变化,才有了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于是有了天地产生万物的认识,如在《系辞下》有"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泰·彖上》有"天地交而万物通",《序卦》中有"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等。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进而形成了天地之道的思想。
   孔子把天地之道的思想推而广之,应用到道德领域,提出了天地合德的思想,认为圣人的道德修养应该具有天地化生万物的高尚品德。如《乾·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孔子家语·五仪解》曰:"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孔子家语·好生》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
   孔子运用天地之道的思想来规范周王朝的礼仪体制。他认为,"礼"作为周王朝的体制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礼之本源在于天道。故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效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礼记·礼运》)又曰:"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孔子家语·问礼》)"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 文公十五年》)。
   综上所述,天地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本源与核心,这一思想不仅反映在孔子著作的《春秋》和《易传》中,而且在所有先秦儒家著作中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反映。其中以《易传》作为记述孔子天地之道思想的代表作。这就是《周易》可以"弥纶天地之道",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尊为众经之首和中华传统文化源头的根本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