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为什么对公开课如此渴望?

 江山携手 2019-02-16

  

这是我在昨天下午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谈的第一个感想。

  事实的确如此。不管是起始年级,还是毕业班,学生只要是听说上公开课,就兴奋得不得了,那种高兴劲按捺不住,溢于言表。在这种情况下,凡是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往往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并且还能主动对课堂提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建议。

  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发自内心的渴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当然要反思我们的常态课和公开课的差距。学生喜欢的东西,里面必然有值得老师研究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经在变成行动,而洋思、杜郎口等名校的成功改革,无不以从教师的转变为学生的为抓手,也就是说,都在课堂上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执教公开课的教师有意无意、或主动或被动地减少了自己讲授的时间,而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学生潜在的需求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所以也便希望上公开课了。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常态课。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或者是来自于教师观念,或者来自于备课时间的不充分,总之,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教师控制课堂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讲得多甚至满堂灌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在备课中,预设的太多,不注重课堂的生成;教师眼中只有知识点,考点,教材,唯独没有学情。由于教师目中无人,只顾自己讲授,学生自然也就只能被动地听,被迫地接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对公开课的渴望其实是一种信号,它反映的是学生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它告诉每一名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必须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真正改变我们的课堂,切实从师本迈向生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

这其实不是什么创新,而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早在六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在论及创造的儿童教育和民主教育时,就强调必须解放学生的头脑、眼睛、双手和嘴,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他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才能真正使学生手脑并用,自觉地学习,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而几年前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更是明确提出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从学生对公开课的渴望上,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

  我们对学生压抑得太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