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装进脑子里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江山携手 2019-02-16

今天晚上,在网上听北京师范大学陈建翔博士的一个讲座,题为《信息时代如何学习》,这是一个大题目,也是一个极有针对性的很严肃的命题。

陈博士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点出发,系统地论述了信息时代与工业时代的区别,明确提出一个观点:

21世纪不是教育的世纪,而是学习的世纪。

在“如何学习”这个问题上,陈博士提了6点建议:

一、学会享受学习;

二、学会快速学习;

三、学习可以是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跳跃的、超前的;

四、学会用“减法”学习;

五、利用互联网学习;

六、做学习的主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建议是第四条。陈博士论述说,家里要定期整理“垃圾”,三五年不看的书就要清理掉……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做的恰恰相反。不管是读书还是看报,或者整理资料,实在是有些贪多,有意无意地去“占有”一些东西,却经常是放在一边,甚至一年多不去管它。

比如说,在整理资料上,我一般有三个方法,第一个是剪贴本,把从报纸上读到的或者网络上看到的弄下来粘贴到本子上;第二个是把一些比较完整的文章放到资料夹中;第三个是用电脑分类储存。

不得不有承认,我积累了不少,可是利用率却相对要差得多,有些资料夹中的文章一两年都没有再重新看一遍,时间是个原因,却不是主要原因。下意识里是觉得这些材料已经收入囊中,等方便的时候再看吧,结果一忙别的就忘了,重要的东西都束之高阁,就像被打入冷宫的妃子,尽管是天姿国色,却难以得见君王。

在对书的态度上也是如此,一个问题是看到好书买下来后,一般是翻上几页,然后就放到书橱里不管它了。对于一些其实早已过时的书籍,在整理的时候,总是抱着“或许以后会用到”的思想,不舍得扔,让它们一直呆着,可其实一般不会再去看它一眼。

还是古人看得透,“书非借不能读也”。有些东西一旦成为自己的,便意味着从此有被埋没的危险。在这个信息时代,今天不用的知识,明天就有可能过时。所以,一个高素质的人不是看他手中、办公室内、家庭里拥有了多少好东西,而是要看他的脑子里装进了多少好东西。

限时通讯时代需要“及时”学习,能在今天做的,就不能拖到明天。陈博士说,人类知识的“半衰期”(学过的东西一半要过时)现在已经不到五年,所以,明智的学习者不但要尽可能多地涉猎知识,更要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对一些精华的东西,不是手头的占有,而要消化、吸收、利用。

只有装进脑子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