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意那些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

 江山携手 2019-02-16
   所教的这一级的学生一直有一个缺点,就是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差。相当一部分仿佛完全是些“旁观者”,不管老师提什么问题,如何要求,都与他们没有关系。即使老师讲得神采飞扬,他们与只是用一种很漠然的表情来应对……
  到了初二,重新分了班,状况仍然没有大的变化。
  今天学习的是第一课《社戏》,鲁迅的一篇文章,算是传统的重点篇目了,文章虽然较长,但不是多么难理解。
  也或许是由于刚开学,学生还没有从假期中转过弯来吧,反正上课的时候学生明显不在状态。提问鲁迅的生卒年,不知道;籍贯,不知道;“三大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不知道;散文诗集和散文集,也不知道。
  既然不知道,没办法,告诉他们吧,权当是讲了些新知识。
  第一个环节,速读课文1-2遍,勾画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找出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适当做一些评点。结果,有部分学生读完了,除了注解中出现的以外,根本没有画出什么字词,更不用说句子或者精彩段落了。提问时,站起来默默无语。
  理清情节结构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体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简单地概括一下每一部分的内容。结果只有五六个同学举手,第一个回答完毕后,我问:
  “和这位同学的分法一样的请举手!”
  陆续有一部分举起了手。
  我又问:
  “和这位同学的分法不一样的请举手!”
  又有一部分同学犹豫着举起了手。
  可是,有五个学生两次都没有举手。我有点生气了,说:
  “怎么可能还有第三种情况呢?那只有一种解释了,就是根本没有完成这个问题。”
  ……
  下课了,走出教室,我的情绪真的是有些低落。不可否认,由于部分学生在小学里极少甚至根本没有回答过问题,老师总是一味地“讲”,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背过,渐渐地,造成了相当多的“课堂木偶人”。他们从来不主动地思考问题,更不用说提出问题了,好一点的,等着老师“告诉谜底”后死记硬背,差一点的直接就连动动脑筋的想法都没有,就像一位旁观者一样,看着老师表演,看着同学们活动,自己没有最起码的参与意识。这些学生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实际上思维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与课堂是貌合神离的。学习,几乎与他们无关。虽然花了一年的时间纠正,但效果并不明显。
  怎么办呢?让“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再是一句口号,落实到行动中去吧。哪怕牺牲一点进度,也要把课改的一些理念落到实处。教师不能再唱独角戏,或者只是与一部分优秀学生的游戏,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引导着他们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学习,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一个“免费的旁观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