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文言虚词

 政二街 2019-02-16

文言虚词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文言虚词

《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一般译为'因而''所以',也可灵活翻译。

例如: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的';偶尔也做主语,可译为'你'。

例如: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何处'。翻译时,'何'要后置。

例如:豫州今欲何至?(司马光《赤壁之战》)

3.做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二)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如:青泥何盘盘。(李白《蜀道难》)

(三)动词。

通'呵',呵斥,谴责。

例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三、乎

(一)语气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如: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

2.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推测或商量的语气。可译为'吧''呢'。

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苏轼《赤壁赋》)

(二)介词。

相当于'于'。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三)助词。

用作词尾,在形容词或副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

例如: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一)副词。

1.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2.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司马迁《项羽之死》)

3.表肯定。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常做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你们'。不能做宾语。

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例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

例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例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司马光《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如: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司马光《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里'。

例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苏轼《石钟山记》)

(二)副词。

1.表祈使,相当于'可要''还是'。

例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2.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3.表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四)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六、且

(一)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

例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张溥《五人墓碑记》)

2.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然后''那么'。

例如: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3.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例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

4.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例如:示赵弱且怯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将,将要。

例如: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暂且,姑且。

例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可译为'像''好像'。

例如:上善若水。(《老子》)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做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司马迁《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三)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例如: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班固《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例如: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处所,地方。

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助词。

用于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的凭借''用来……的'等。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为

(一)动词,读wéi。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

例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为,认为。

例如:窃为大王不取也!(司马迁《鸿门宴》)

3.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司马迁《鸿门宴》)

(二)介词,读wèi。

1.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译为'被'。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

例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

例如: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例如:如姬为公子泣。(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读wéi。

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例如: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可译为'它''他'等。

例如: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2.表疑问,相当于'安''何'。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例如: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三)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啊''呢'等。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例如: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商量语气。

例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

表示语气的停顿。

例如: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韩愈《师说》)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例如: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司马光《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例如: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顾炎武《复庵记》)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例如:今以实校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者省去。

例如:樊哙侧其盾以撞。(司马迁《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例如: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殽之战》)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者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助词。

1.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或方位。

例如:夏、殷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范晔《后汉书·皇后纪》)

2.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例如: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例如: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

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3.率领,带领。

例如:欲以客往赴秦军。(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名词。

'缘由''原因'。

例如: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曹丕《与吴质书》)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例如:更延英俊,因才授爵。(范晔《后汉书·刘玄列传》)

2.依靠,凭借。

例如: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3.通过,经由。

例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因为,由于。

例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二)副词。

1.于是,就。

例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趁着,趁此。

例如:因击沛公于坐。(司马迁《鸿门宴》)

(三)动词。

1.根据。

例如: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例如: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例如:乃设九宾礼于廷。(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由于。

例如: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向,对,对于。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4.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

例如:而君幸于赵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例如:苛政猛于虎也。(柳宗元《捕蛇者说》)

【于是】

相当于'于+此',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等意思。

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见……于……】

表示被动。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十五、与

(一)介词。

1.和,跟,同。

例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

2.给,替。

例如: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3.比,和……比较。

例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和,跟,同。

例如: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读作yǔ,给予。

例如:则与一生彘肩。(司马迁《鸿门宴》)

2.读作yǔ,结交,亲附。

例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3.读作yǔ,对付。

例如:庞暖易与耳。(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

4.读作yù,参加,参与。

例如: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

5.读作yù,称誉。

例如:朝过夕改,君子与之。(班固《汉书·翟方进传》)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

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可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中,可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4.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相呼应,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例如: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2.表已然,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例如: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例如:《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例如:以身作则

(四)动词。

效法。

例如: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则是】

只当是。

例如: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关汉卿《窦娥冤》)

【则则】

赞叹的声音。

例如:连呼则则。(袁枚《祭妹文》)

十七、者

(一)代词。

1.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可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等。

例如: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可译为'……时候'。

例如:近者奉辞伐罪。(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前一个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

例如: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例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用于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4.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

例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

到。

例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周《逍遥游》)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文言虚词

【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文言虚词

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的意思是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所以'奇',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以……为奇、认为……不一般、惊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良乃入,具告沛公

D.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答案】B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文言虚词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答案】B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句意,本句意思为: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前往华严寺,请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然后寻找句中一些特定的名词、动词进行推断。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不正确。文中'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这一时期未能孝顺母亲。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答案】(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文言虚词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文言虚词

1.强化语法复习,掌握虚词用法。文言虚词的词性有诸多种类,如介词、副词、连词、助词等。这些词都有自己固定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因此了解虚词的词性,对推知其意义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常见的文言虚词词性中,最容易混淆的是介词和连词,而高考试题也常常以此为重点进行考查。考生应明确的是,介词一般都带宾语,从而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成分;连词的作用是把词、短语、分句,乃至上下文,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

2.紧密联系语境,推断虚词词性。有些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对此,考生如果根据上下文判断出其词性不同,就能推知其用法也肯定不同。

3.抓住标志,辨明词性。副词、介词、连词等大都有固定的语法搭配:副词一般修饰谓语动词,介词一般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词一般连接语法功能对等的两部分。考生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便不难明确其用法。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文言虚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繁昌县兴造记

曾 巩

太宗二年,取宣之三县为太平州,而繁昌在籍中。繁昌者,故南陵地,唐昭宗始以为县。县百四十余年,无城垣而滨大江,常编竹为障以自固,岁辄更之,用材与力一取于民,出入无门关,宾至无舍馆。故世指繁昌为陋县,而仕者不肯来,行旅者不肯游,政事愈以疵,市区愈以索寞,为乡老吏民者羞且憾之。

事之穷必变,故今有能令出,因民之所欲为,悉破去竹障,而垣其故基,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即门之东北,构亭瞰江,以纳四方之宾客。既又自大其治所,为重门步廊。门之上为楼,敛敕书置其中。廊之两旁,为群吏之舍,视事之厅,便坐之斋,寝庐庖湢,各以序为。厅之东西隅,凡案牍簿书,室而藏之,于是乎在。自门至于寝庐,总为屋凡若干区。自计材至于用工,总为日凡二千三百九十六日而落成焉。夏希道太初,此令之姓名字也。庆历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此成之年月日也。

始繁昌为县,止三千户。九十年间,四圣之德泽,覆露生养,今几至万家。田利之入倍他壤有余,鱼、虾、竹、苇、柿、栗之货,足以自资,而无贫民。其江山又天下之胜处,可乐也。今复得能令,为树立如此,使得无岁费而有巨防,宾至不惟得以休,而耳目尚有以为之观。令居不惟得以安,而民吏之出入仰望者,益知尊且畏之。予知县之去陋名,而仕者争欲来,行旅者争欲游,昔之疵者日以减去,而索寞者日以富蕃。称其县之名,其必自此始。昔孟子讥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呜呼,如夏令者,庶几所谓知为政者与!于是过子产矣。

凡县之得能令为难;幸而得能令,而兴事尤难;幸而事兴,而得后人不废坏之又难也。今繁昌民既幸得其所难得,而令又幸无不便己者,得卒兴其所尤难,皆可喜无憾也。惟其欲后人不废坏之,未可必得也。故属予记,其不特以著其成,其亦有以警也。某月日,南丰曾巩记。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事愈以疵 疵:糟糕

B.而垣其故基 垣:城墙

C.而令又幸无不便己者 便:有利

D.其不特以著其成 著:彰显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常编竹为障以自固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而仕者不肯来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

C.予知县之去陋名 夫晋,何厌之有

D.得卒兴其所尤难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夏希道建设繁昌县的功绩的一组是( )

①常编竹为障以自固

②为门以通道往来,而屋以取固

③凡案牍簿书,室而藏之

④其江山又天下之胜处

⑤昔之疵者日以减去

⑥惟其欲后人不废坏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兴建繁昌县的经历为写作中心,通过写繁昌县由曾经的贫困县变为富裕县的过程,表现了一个好的县令对一个县的重要性。

B.繁昌本来属于宣州,后来归到太平州。当地的地理环境很好,但当初因治理不当,成为了一个别人都不愿意来的地方。

C.县令夏希道上任后,对繁昌进行了整体的改建,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将这里建成繁荣昌盛的地方,因而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D.夏希道来到繁昌县后将繁昌县治理得非常好,曾巩认为他非常有处理政务的才能,将之比作子产,甚至认为他超过子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门之东北,构亭瞰江,以纳四方之宾客。既又自大其治所,为重门步廊。

(2)凡县之得能令为难;幸而得能令,而兴事尤难。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文言虚词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B项中的'垣'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应该是名词用作动词,理解为'修建城墙'。

2.A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文言虚词

3.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①句是繁昌县变化之前的做法,第④句是对繁昌县自然环境的评价,第⑥句说的是对后人的期待。这三句均不属于夏希道建设繁昌县的功绩。

4.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将之比作子产'错误,原文的意思是'子产虽然聪明却不懂处理政务,而夏希道却是懂得处理政务的人'。

5.(1)在靠近城门的东北方向,建了一座亭子俯瞰长江,来接纳从四方到来的宾客。然后又自行扩大了县衙的面积,修建了层层大门和走廊。

(2)一个县想要得到有才能的县令是一件难事,有幸得到有才能的县令,而想兴办政事更加困难。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4文言虚词

【参考译文】

宋太宗二年,将宣州的三个县合并为太平州,繁昌县便是这三个县中的一个。繁昌县,是以前的南陵一带,唐昭宗时才把这里设为县。繁昌县设立有一百四十多年了,没有城墙,且靠近大江,人们常常用竹子编成屏障来保护县城,每年都要更换,所用的材料和人力全都取自民间,进进出出没有门和关口,客人来了也没有馆舍可住。因此世人都说繁昌县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县,官员都不愿意到这里来做官,出游之人也不愿意到这里游玩,县里的政事越来越糟糕,城里越来越萧条,乡老、下属官吏和百姓都感到羞耻、失望。

任何事物到了尽头都会发生变化,因此,现在有贤能的县令出现,顺应百姓的想法做事情,拆除所有的竹障,在原址上建起城墙,修建大门使往来之人顺畅通行,并修建了房屋来确保安全。在靠近城门的东北方向,建了一座亭子俯瞰长江,来接纳从四方到来的宾客。然后又自行扩大了县衙的面积,修建了层层大门和走廊。大门上修建楼阁,收集历代皇帝的诏书放在楼阁中。走廊的两侧,是各位官员的住所,处理政务的厅堂,接待客人的厢房,休息的房间,厨房、浴室,这些各自都按照次序修建了。大厅的东西角落,所有曾堆满了桌子的官府文书和书籍,都搬到屋子里收藏起来,于是都保存下来了。从大门到休息的地方,一共建了好几个部分的屋子。从计算材料到施工建筑,一共用了两千三百九十六天便建成了。夏希道太初,这是县令的姓名和字。庆历七年十月二十三日,这是建成的年月日。

当初,繁昌作为一个县,仅有三千户人家。经过九十年的时间,因为四位皇帝的恩泽,这个地方得到荫庇,后代繁衍,现在已经快一万户人家了。种田获得的收入超过其他地方一倍还多,鱼、虾、竹、苇、柿、栗等物资,足够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没有贫苦的百姓。这里的江、山又是天下闻名的风景名胜,值得高兴啊。现在又有了有才能的县令,为繁昌建立了这样的业绩,使这里的百姓能够不缴费,还有坚固的城防,客人到来不仅可以在此休息,而且还可以欣赏观看风景名胜。县令住在这里不仅可以安心,并且那些进进出出仰慕他的百姓和官吏,更加懂得尊重敬畏他。我知道繁昌县摆脱了贫困落后的名声,为官之人争着想来这里做官,出游的人也争着想来游玩,曾经不好的地方一天天地少了,凄凉萧条的县城也一天天富裕起来。将这个县称为'繁昌',一定是从这时开始的。曾经孟子嘲笑子产虽然聪明却不懂得处理政务,唉,像夏希道这样的县令,差不多是所说的懂得处理政务的人吧!所以他算是超过子产了。

一个县想要得到有才能的县令是一件难事,有幸得到有才能的县令,而想兴办政事更加困难;有幸得以使政事兴盛,而能够让后人不破坏它又是很难的事。现在繁昌的百姓有幸得到了这些难得的东西,县令也有幸没有遇到阻挠自己的人和事,能够最终兴办了那更难做的事情,这都是值得高兴、没有遗憾的。只是希望后人不破坏这些成绩,不一定能够实现啊。因此人们委托我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不只是来彰显夏希道的成就的,也有着警示后人的作用啊。某月某日,南丰曾巩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