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踪夏朝4:有考古证据证明夏朝存在吗?我说不仅有考古证据,还有文献和青铜铭文记载

 黄饮冰 2021-01-23

追踪夏朝4:有考古证据证明夏朝存在吗?我说不仅有考古证据,还有文献和青铜铭文记载

文|黄饮冰

在我发出《由夏图腾到文字夏的演变及“夏”与夏朝的关系》一文有,有一个人两次发问:有考古证据证明夏朝存在吗?我没有回答。为什么呢?我不知道这个发问者心目中的夏朝是个什么样子。

首先我要说的是,夏朝在历史文献中是存在的。再要说的是,夏朝在青铜铭文中也是存在的。还要说的是,在历史文献记载的夏朝范围里,发现的夏朝时期的考古遗址是很多的。在考古上,中国从人类起源开始,古人类和现代人类的遗址就没有间断过。

我们可以根据《竹书纪年》大约推断出夏朝存在的时间区间,因为《竹书纪年》是有纪年的,从黄帝开始纪年。夏朝大致存在于距今4100年到3600年之间。我可以说的是,这个期间的遗址,在考古中发现了很多,而且遗址和遗址之间还有时间和文化上的承接关系,而且这些遗址还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夏朝范围是吻合的,与夏朝存在的时间也是吻合的。

那么,在夏朝存在的时间区间里、在夏朝的废墟上发现的这些遗址,能够代表夏朝吗?

这个问题,就需要大家来回答了!

夏代考古的特色,就是在文献的指引下去寻找。这是世界考古都没有的独特特色。

夏代考古的尴尬,就是按照文献找到了很多遗址,却有人说那不是夏朝。

夏朝也很悲哀,他的家都被刨了,不肖子孙们还要讨论这是不是夏朝。

一、文献指引下的夏代考古证据

对于记载夏朝的历史文献,很多。我也专门进行过整理,准备单独发表。本节主要讨论文献指引下的夏朝考古。

1、根据文献记载找出的陶寺古城遗址,帝尧之都陶城

首先要说的是,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夏朝承接的是尧舜。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尧舜之都是冀都(竹书纪年记载),考古界已经在晋南找到了帝尧的都成——陶寺遗址。

2、根据文献记载找出的王城岗古城遗址,禹都阳城

根据历史文献所给出的夏墟范围,在河南登封市找到了王城岗遗址。王城岗遗址的年代是公元前2469~公元前1543年,以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兼有裴李岗文化、二里头文化、商周遗存。如果用中国文献的观点,就可以说王城岗遗址前承五帝时代,后接商朝时代。

位于颍河上游的登封王城岗遗址,最先发现的城垣建筑是处于遗址东北边缘的两座小型城堡。两座小城东西并列,西城保存较好,面积不足1万平方米,东城大部分被河流冲毁。

进入2000年以来,在王城岗遗址又发现了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专家们已经确认大城是在小城废毁后建成的。大城城墙外有壕沟,城圈基本上圈围起了龙山时代的整个遗址。据专家们分析,小城之西城先是被作为仓窖区使用,后又改建为大型夯土建筑区并修筑了城墙。但不久,随着大城的兴建,大型建筑区可能移到大城以内,小城西城又重新作为仓窖区使用,直到龙山文化最末期。

春秋战国时代的“阳城”就位于王城岗北面。阳城是春秋时郑国和战国时韩国西面的军事要地。在阳城遗址,考古发现在一些印有“阳城仓器”、“阳城”等戳记的陶器和其他的陶文符号,证明这座城址的确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阳城。

在王城岗附近发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阳城,是一件很震撼的大事情。文献记载“禹都阳城”,而且这个阳城的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很多,很多历史大事件都说到了这个阳城。现在在文献记载的阳城地带,发现了王城岗古城遗址,又发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阳城遗址,难道不能证明阳城一直存在于阳城吗?“禹都阳城”到春秋战国时代的“阳城”在同一地区,只能说明“阳城”的地名是一直沿用的。王城岗古城就是文献记载的“禹都阳城”之阳城,就是大禹建造的阳城。

对于为什么大禹先要建立两座小城后又建立大城?这个我已经说过了。大禹是从石家河撤出来的,因为西少昊和神农率领石家河大军北上支援颛顼与共工争帝的时候(距今4300年左右),禹留守石家河。石家河空虚,导致江南的三苗进入江汉平原,把大禹驱逐走了。大禹先在湖北大悟山区建立禹王城,后废弃禹王城进入河南登封地区,建立新的禹王城。初来乍到,力量微弱,就只能建立小城。正因为力量微弱,小城建立2个,互为支撑,确保安全。以后发展了,就有力量建设新的大城了。

我反复说过,要以氏族的观点看待上古历史。大禹和鲧,同是夏后氏,鲧是父氏族,禹是子氏族。鲧退出了历史舞台,禹走上历史舞台。鲧和禹不是直接的父子关系。

鲧建立的城在哪里呢?在石茆古城。大禹摄政期间,主动堕毁了石茆城;大禹为天子期间,又把自己的儿子启派去恢复了石茆城。所以石茆城也是夏启的龙兴之地。

禹都阳城,是大禹所建立,这个时候的大禹可能还没有与中原王权建立联系,属于自立为王。

登封王城岗的发掘是根据文献记载。据文献记载,夏禹曾经在登封王城岗建过都。文献记载说夏代在这里建过都,而考古队到这里来找,也正好找到相当于夏朝时代的古城遗址。你说这里是不是夏朝存在过的考古证据呢?

禹都阳城的历史记载:

《孟子·万章上》: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史记·夏本纪》载:“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刘熙:"今颍川阳城是也”。

东汉宋忠世本居篇》记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是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颍水经其县城(阳城)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

3、根据文献找出的禹州瓦店遗址,大禹受封之夏国

瓦店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火龙乡瓦店村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颍河从瓦店遗址的西北向东南流去。瓦店遗址由西北台地和东南台地两部分组成。西北台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东南台地面积约56万平方米,瓦店遗址现存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

在瓦店西北台地发现了大型环壕,环壕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壕残长210米,复原长约400米,西壕口宽约30米,残深2.4米。南壕残长960米,复原长约1000米,南壕口宽2427米,壕底宽1618米,残深23米。环壕的西壕南端与南壕西端呈直角相交于西北台地西南部,形成的西南角保存完好。西北台地的北边和东边有颍河环绕。瓦店遗址的防卫系统可能由西壕和南壕构成的人工环壕与流经遗址北部和东部的颍河共同构成。目前的现状是西北台地由环壕和颍河围成的面积达40万平方米。

目前只见环壕,不见城墙遗迹。这一点夏代其它遗址不见城墙可能是一个道理。大禹开始时建立城墙的,大禹作为帝舜的摄政王期间,为了打破封建割据,主动堕毁城墙,也大量拆除别的封建国家的城墙,在大禹统治的中心区域,是没有城墙的。根据这一点,可以判断瓦店遗址很可能没有建城墙。

1997年在此处发掘的祭祀坑中发现数具人头骨。这个习俗与石茆古城一致。我认为是承袭的石茆习俗。因为鲧被帝舜诛杀后,鲧的人口自然地要归并在大禹。

根据以上两点,我认为瓦店遗址是大禹接受帝尧之封建立封国的地方。王城岗是大禹自封之地,被废弃后接受帝尧的封令在此建立封建国家,即夏禹国,夏伯。

禹居阳翟和受封夏国的历史记载:

《左传·昭公四年》云:夏启有钧台之享。杜预注:启,禹子也。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盖启享诸侯于此。

《史记·货殖列传》: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

《史记.集解》引徐广曰:禹居阳翟。

《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县下班固自注:夏禹国。

《帝王世纪》:禹受封为夏伯,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水经·颍水注》:颍水自褐东径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

《后汉书·郡国志·颍川郡》阳翟县下刘昭注补:钧台陂,《帝王世纪》曰:在县西。有学者指出:今河南禹州地区曾以翟鸟命名,翟鸟以其羽毛鲜艳又称作,因而此地最早当称作夏地,后称作夏翟,至春秋战国时期才又称作栎和阳翟。称栎者,乃翟鸟之异名,称阳翟者,当因古夏、阳二字音、义相近通用之故。

史书中记载夏人在今河南豫西地区活动甚多,文献中的大禹、夏启的记载大多与禹州有关,禹州到现在还承袭这个“禹”。在禹州瓦店发现的大型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以及重要遗迹和丰富的遗物表明,禹州瓦店遗址就是大禹受封之夏国,夏启也在这里长大。

你说对不对呢?

大禹做天子,如同帝舜做天子一样,是去了冀都的。夏启也一样。所以大禹和夏启称帝之都都在冀都。冀都在晋南,位置不一定都在陶寺古城遗址。天子之居也并不固定,夏朝有多个都城。夏城是城市,也不一定有城墙。

4、根据文献记载找出的新密新砦古城遗址,夏启之居、太康之都斟寻

新砦遗址位于新密市东23公里刘寨镇新砦村西部,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简单说,新砦遗址上承的是尧舜禹启,下接二里头文化。

197934月、1999年、2000年对该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新砦期文化"确认的学术成果。

1999年,在后来确认属于内壕以内的台地发掘中,出土了一块"新砦期"的陶器盖残片。

2000年,新砦遗址内壕以内的"新砦期"地层中,发现了一件残长8厘米多、形似镰刀的铜片,类似鬶或盉类酒器的流部残片。经分析测试,这件铜器系红铜铸造而成。

2002年至200510月,继续发掘,已初步确定新砦遗址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壕、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城址。这是一座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拥有内外三重城壕和大型建筑的夏代早期大型城址。

新砦考古还在继续。

新砦遗址的年代,2005年经中国考古学院最新14测定,始建年代不早于公元前1900年,下限不晚于前1700年,处于夏王朝统治时期。2008年则认为参考时代为公元前2050~1750年。公元前2050~1750年的年代,正好上承大禹夏启,下接二里头。

新砦遗址作为夏代早期城址,修筑有具有防御功能的内外三重城壕,原因在于夏启抢夺益的继承人地位,打破了黄帝到尧舜禹时代华夏大一统的局面,导致了东华(夷)西夏的分裂。这个观点我是反复在说。夏的统治不及上古中国的东部地区。但是我们有没有理由把东部地区视作一个统一的政权或朝代,因为东部地区从益以后,就没有中心人物,也就没有中心政权,东夷四分五裂,怎么能够成为一个朝代与夏朝并列呢?

但是散马无龙头的的东夷诸族群,给夏朝带来了不安宁。夏朝的防御线就要在夏河夷的交界处建立,这就有建立防御性的工程的必要了。所以新砦遗址不仅有城墙,而且是三重建设。

上下时代的承接关系,在新砦遗址也很明确。新砦遗址发现了“三叠层”,就是下层是龙山文化层,中层是新砦期文化层,上层是二里头早期文化层,证明了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确实存在新砦期,填补了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缺环的空白。文明的脉络河时间的承接是连续的。

对新砦遗址与东夷关系紧张的推论,在新砦遗址是有证据的。新砦遗址发现了一个陶片,其上的图案就是东夷文化特色,证明东夷曾经控制过新砦。对于新砦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夏桀的关系),新砦上层的二里头文化层可以证明。这与古本《竹书纪年》【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的记载是吻合的。所以我说新砦就是斟鄩

新砦对于夏启,是夏启之居;对于太康,是太康之都。对于夏桀,也是夏桀之都。有穷氏后羿及寒浞,占据新砦达40年,控制夏朝40年。这40年,《古本竹书纪年》有记载,《史记》不记载。仲康也居斟鄩,是后羿的傀儡。

新砦的发现,同样来源于文献记载的指引。《穆天子传》记载夏启之居在黄台之丘。《水经注》说“夏启之居,黄台之丘”。黄台之丘在新密境内,这里有黄台岗遗址。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古文字学家丁山提出,夏启之居在今新郑市与新密市之间,“黄台之丘”即为黄台冈,黄台冈不远有“夏启之居”。根据以上,考古界在新密发现了新砦遗址。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史记·夏本纪》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

5、根据文献记载找出的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朝晚期、商朝早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

当然,二里头至今没有发现城墙,原因是根本不需要建设城墙。

根据测年结果,二里头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1750~公元前1500年。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实际上,根据对二里头的分析,这里是夏桀之居。

二里头河夏桀的关系,有历史文献作证:

《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二、出土的青铜器之铭文记载的夏朝

1遂公盨[xǔ]铭文记载的“大禹治水”

遂公盨(又名豳公盨、燹公盨),是西周中期的一件食具,距今约2900年。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椭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兽首双耳,耳圈内似原衔有圆环,今已失,圈足正中有尖扩弧形缺,盨盖缺失,内底铭文1098字。器口沿饰分尾鸟纹,器腹饰瓦沟纹。

遂公盨是2002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现已入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遂国在今山东宁阳西北,相传是虞舜之后,春秋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被齐所灭。作盨者是西周时的遂君。

遂公盨早到西周,是最早的大禹治水事迹的文物例证。

燹公盨

燹公盨铭文

燹公盨铭文拓片

铭文释读: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贵)唯德,民好明德,寡在天下。用厥邵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

盨铭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可以对照《尚书》中的《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还可以对照《尚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还可以对照《尚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还可以对照《诗·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对照之后,会作出结论:铭文中的大禹事迹,与《诗》、《书》的记载是一致的。这也证明了《诗》《书》记载的可靠性,还可以证明大禹治水的事迹在先秦就已经流传,并非秦汉之际捏造的。

2秦公簋guǐ)铭文记载的禹迹

秦公簋

秦公簋铭文拓片

秦公簋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春秋时期青铜器。1919年出土于甘肃天水市西南秦岭、红河交界处。作于秦景公之时,是秦公之祭器。有铭文分铸于器及盖上。器和盖上又各有秦汉间刻款九字,说明该器物在秦汉时曾被当作容器继续使用。

铭文均由印模打就,青铜器铭文的此种制作方法,仅见此例。铭文字体整饬严谨,微曲中求劲健,表现出强悍雄风,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传神写照。

铭文字数,盖内和器内底共铸铭文123字(其中重文3)。

盖铸铭文:秦公曰:不(丕)显(朕)皇且(祖),受天命,鼏(幂)宅禹责(迹),十又二公,才(在)帝之坏(坯),□□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赫)事(蛮)夏,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剌剌□□(烈烈桓桓),迈(万)民是敕,器铸铭:咸畜胤士,□□(蔼蔼)文武,静(镇靖)不廷,虔敬(朕)祀,乍(作)噚宗彝卲(以昭)皇且(祖),□□□(其严)各,(以)受屯(纯)鲁多厘,□□(眉寿)无疆,畯疐才(在)天,高引又(有)庆,灶囿(造有四)方。宜。器刻铭:公元器。一斗七升小拳(剩),(簋),盖刻铭:一斗七升大半升,盖。

3、叔夷钟记载的“删(剪)伐夏司(后)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

宋代宣和年间,临淄出土了一组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叔夷钟。作器者叔夷是宋穆公后裔,齐灵公时任齐国正卿。

叔夷钟铭文:……虩虩成唐(汤),有严在帝所,敷受天命,删(剪)伐夏司(后),败厥灵师。伊少臣惟辅,咸有九州,处禹之堵。……

这是宋人的颂词,歌颂“威武的成汤,敬畏天帝,接受天命,讨伐夏后,打败夏军。在伊少臣的辅佐之下,咸有九州之地,占据大禹之都。”

叔夷钟拓片

这段铭文,是宋国之后裔制作的铭文,追述宋国祖先殷商之功业。它与西周以来文献中关于夏和商是前后承接的两个王朝、“殷割夏命”的说法完全一致,是两周史籍有关夏王朝记载的有力佐证。有些人说夏朝是周代伪造的,因为周朝想用一个伪造的夏朝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但是春秋时期的宋国是殷商之后裔国,作为宋国后裔的叔夷,不会去伪造一个先祖剪灭的夏朝吧?

铭文中伊小臣,即伊尹,名啊衡,也是黄尹,夏末商初人。《列子·天瑞》称:伊尹生乎空桑。《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

叔夷钟镈,最早著录于《宣和博古图》,凡四钟,《啸堂集古录》同,《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则著录十三钟。在宋赵明诚《金石录》卷十三“齐钟铭”中对其出土情况有记载:宣和五年(1123年),青州临淄县民于齐故城耕地,得古器物数十种,期间钟十枚,有款识,尤奇,最多者几五百字,今世所见钟鼎铭文之多,未有踰此者”。

此套钟镈是春秋晚期齐灵公大臣叔夷以灭莱有功,受齐灵公封赏,因铸此套器物纪念。钟镈原器物已经遗失,铭文唯有摹本流传,《殷周金文集成》著录称“叔尸钟”、“叔尸镈”(272-285),钟铭、镈铭大致相同,只有个别字句的差异。

对于“夷”和“尸”的问题,我以前是多次论述过的,“尸”来源自“尼”,“尸”又演化成“夷”。

中国的古器物的出土,在很早就有了。比如伏羲时代的“河图洛书”,就是伏羲之前的时代的文明成果,在伏羲时代出土,被伏羲所获得,启迪了伏羲文化。汉武帝时期也有获鼎之记载。

三、夏朝存在吗?

文献有记载,文献可以与青铜铭文进行对照,可见关于夏朝的文献记载不是伪造的。

根据文献记载,考古界在相关的地区找到了与夏朝同时代的遗址,而且这些遗址具有时间上和文化上的承接关系,中间也没有时间空白,也没有象非洲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印度河的哈拉帕那样凭空而来、凭空而失,商朝遗址就在夏朝遗址之上。

夏朝存在吗?有考古证据证明夏朝存在吗?我如何回答?

如果你的心还在,夏朝就不会不在。

黄饮冰2019215日星期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