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旗袍的历史演变及其女性美的体现

 雁南主持人 2019-02-17

 旗袍的历史演变及其女性美的体现

                                                          

北京旗袍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陈彦君

    

         一、“旗袍”的源流 

         “旗袍”从名称上看,与旗人的女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辞海》中关于旗袍的注解:“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辛亥革命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目前,学术界主流观念认为,通常意义上的旗袍一般是指20世纪民国以后的一种女装式样。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废除了帝制建立了民国, 也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旗袍此时穿者甚少。上海此时已成为全国时装流行中心,一衣一扣、一鞋一袜,四方效仿。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在社会上竞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服装服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自20世纪10年代起,传自留学东洋女学生短衣长裙的“文明新装”成为新派女性的时髦,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袄,摆长不过臀,袖段露肘或露腕称喇叭形,袖口一般为7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摆多为圆弧形,略有纹饰。裙为套穿式,初尚黑色长裙,长及足踝,后渐至小腿上部。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以至于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20年代中叶起,时兴一种长至小腿的无袖大马甲,也有人将它称为“旗袍马甲”。至旗袍风行之前,开始有将旗袍马甲着于褂袄之外而取代裙和裤的穿法,部分研究认为旗袍即脱胎于此;。再将日常生活中的旗袍马甲加上文明新装中风行的及肘喇叭袖,构成了旗袍最早的流行式样,现代意义上的旗袍才最初诞生。      

         1940 年第 1 期的《良友画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旗袍的旋律》的文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旗袍的流行及变迁。文中说 :“中国旧式女子穿的短袄长裙,北伐前一年便起了革命。最初是以旗袍马甲的形式出现,短袄依旧,长马甲替代了原有的围裙……长马甲到十五年,把短袄和马甲合并,就成为风行至今的旗袍了。”

        二、旗袍的历史演变

        20年代的旗袍。张爱玲评价道:“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20年代末,“天乳运动”和“曲线化运动”使得女性们开始接受人体曲线美的观念。这时的旗袍开始由直筒式腰身逐渐收拢,腰线较低,胸部、腰部、臀部的曲线略突出,袍仍保持着传统的裁剪方式,只是在衣片的侧缝线上做了曲线化的处理。虽然左右两侧只有不到一寸的收腰量,但从视觉效果上来看,还是明显的,着装者的身体,尤其是腰部的起伏有一定的显现。聂华苓在《三生影像》中如此回忆儿时的记忆:“汉口俄租界两仪街的三叉路口,有个上海理发厅。无论什么商店,招牌上有了上海两个字,就时髦起来了。那理发厅进进出出的女人,打扮的也格外好看,高高的领子,喇叭袖子,旗袍两旁开一点小衩,衩扣如意盘花,脚上是三寸空花高跟鞋。”此时的袖子仍为倒大袖,但袖口变小,装饰也趋于简洁;下摆的长度逐渐变短,摆线提高至膝盖处,女子大大方方地露出她们健美、白皙的小腿,充满着时代气息。此外,旗袍的布料更是种类丰富,欧洲进口的布匹、羽纱、呢、绒、蕾丝等纺织品,扩大了国人的着装观念。上海的职业女性中开始流行穿进口丝袜。丝袜是对传统布袜的改革,为女性增添了性感。高跟鞋与丝袜搭配成为了旗袍女子的时髦装扮。1929年4月,民国政府制定《民国服装条例》,规定女子民国礼服两款:一为短上衣,单裙;二为长身旗袍。旗袍正式成为国家礼服。

        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纸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民国社会步入安定繁荣期,旗袍变得长而紧身和高衩,最夸张的时候,除了旗袍长及足背,并出现了“扫地旗袍”。一袭华丽的旗袍,高高的开衩,再加上摩登的高跟鞋,成为那些卖弄风情的交际花、女招待们的的典型形象。如茅盾在其小说《子正夜》中描述的那样:“淡青的印花的华尔纱长旗袍,深黄色绸的里子,开衩极高,行动时悠然漂拂,闪露出浑圆柔腴的大腿。”领子也到达了史无前例的新高度。袖子随季节有了长短变化,袖口、下摆逐渐缩窄,勾勒出女子含蓄的腰身曲线。此时的旗袍仍以整衣型平面裁剪结构为主,但为了使旗袍更加称身合体,裁剪时加入了胸省和腰省,打破了旗袍无省的格局。同时第一次出现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都变得合体了。

旗袍的款式也随流行而变化多端,其长短肥瘦年年更新换代。另外在领、袖等部位还出现了结合西式服装的细节设计,比如荷叶领、反驳领等等。面料十分多样化,其中特别流行用条格织物和风靡一时的阴丹士林蓝布做旗袍,深受女学生、职员和大家闺秀的喜爱。讲究衣饰搭配,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比较流行的图案包括花卉、几何图案等等,色彩鲜艳,花型大而自然立体。在旗袍的整体形象搭配上呈现了明显的“中西结合”之势。加入西式元素的时髦旗袍与高跟鞋、丝袜、卷曲的烫发,以及各种完全西式的上装搭配。如旗袍外穿大衣、西式外套。这样的搭配令旗袍更加方便地适用于各种场合,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独特的女性装扮形象。

         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旗袍越来越多地借鉴西方的裁剪和制作技术。抗日战争硝烟燃起,服饰装扮上力行节俭,倡导“旧衣运动”。裙摆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炎夏季节多取消袖子,领高减低,省去了种种繁琐的装饰,使其更为简便、适体,从而形成了40年代旗袍独特的风格。此时普遍兴起的国货运动,使旗袍在面料的使用上颇具特色,土布也成为旗袍常见的用料。装袖在40年代中后期得以推广。40年代中期的旗袍还引进了两种西式配件——垫肩和拉链。把传统的盘香纽、直角钮换成拉链,也成为当时的时尚之一。40年代旗袍总的趋势是,长度减短,更为合体,更能表现女性曲线,暴露程度有所加大,配穿方式层出不穷,穿着范围更加广泛。

进入50年代以后,旗袍进入了它的衰落期。昔日辉煌的地位被50年代的干部装所代替。1949年以后,随着战后以上海为代表的内陆移民南迁入港,海派旗袍在香港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并促使香港旗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黄金时期。香港旗袍是海派旗袍的延续,但两者的差异仍然存在。其腰身紧身合体,三围曲线更加明显,而肩部线条较圆,臀部和胸部造型有些夸张,尤其是腰部收得十分紧,不似传统旗袍那样流畅和自然。形成了细腰、丰臀的夸张效果。此时旗袍的长度一般到膝盖以下4-5厘米左右,领子则比较高且硬挺。这种高领旗袍很好地展示了东方女性纤长的颈部形态以及典雅的气质。同样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旗袍之风在台湾也一直延续着。

        三、旗袍女性美的体现

        旗袍作为获得世界范围内最广泛的认可的中国国服,素有“Chinese Dress”的美称,它在国际时装舞台频频亮相,并被作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礼仪场合。从流行走向经典,它的审美在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得到升华,是最能衬托东方女性身材和气质的服装。它代表了东方女性的含蓄、婉约、优雅、内敛通融的性格和品质。

        东方女性的美是含蓄的美。旗袍因其不过度夸张而落落大方,因为廓形线条的简洁流畅而婉约含蓄,因其在“露”的同时讲究“遮”而更富魅力。旗袍的开衩,摇曳生姿,若隐若现,内敛含蓄中透露着性感。旗袍的“S”曲线美没有经过太多的雕琢,以一种较为自然的方式显露出来。不夸张地强调胸、臀和细腰,以造型的自然简约体现东方女性端庄、温婉的气质。它既适合我国女性的体型特征,又符合国人一贯的审美倾向——不崇尚走向极端的服饰样式。

        旗袍上精美的刺绣、婉转曲折的盘扣等,无不透露着大家闺秀的举止和聪慧。旗袍可以展现女性不同的气质美,名媛与旗袍,就像两朵花,互相辉映。穿旗袍的书香女子,散发着清香和书卷气。同时,不同的面料让旗袍也会产生不同的美感。会带来不同的心里体验,从而构成了旗袍不同的风格特征,刺绣旗袍给人以庄重和内敛的感觉。亚麻宽的旗袍,穿着更舒适;真丝面料的旗袍,可以更加显得更加雍容华贵。

        旗袍永久的魅力在于独特的韵味,今日的时髦女子固然不会因为赞赏它往昔的辉煌而刻意去模仿。在时装国际化的时代,旗袍虽然已难以重现鼎盛时期的服饰垄断局面,但毋庸置疑,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使旗袍的美就有一种永恒的意义。“时尚易逝、风格永存”,旗袍的风格历久弥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