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梨状肌综合征机制探探

 医乃仁术911 2019-02-17
传统【教材】认为是由于坐骨神经从肌束间穿出或从梨状肌肌腹中穿出,当梨状肌受到损伤,发生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挛缩时,该肌间隙或该肌上,下孔变狭窄,挤压其间穿出的神经、血管,而出现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症。。。。。作者通过对众多腰腿疼痛治疗总结,并不认同是梨状肌损伤以后压迫坐骨神经引起临床症状,而是坐骨神经慢性损伤病变以后与梨状肌发生粘连,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

神经松解手法 
4.1.1腹后壁治疗:取仰卧,双下肢伸直,排空大小便。中型偏瘦者,医者站患侧用双拇指重叠在腹壁慢慢深压至腰大肌旁边,下压时腹腔、盆腔和腹膜间隙的器官都会滑过避开,进行推剥腰大肌、椎旁组织,目的松解腰骶丛神经与邻近组织粘连;患者身体坚实偏胖,医者站患侧用肘尖在腹壁慢慢深压至腰椎前面,另一手掌按在治疗床上作身体支撑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肘部力度,大约从第2腰椎至髂窝段内进行治疗。如果腰大肌痉挛以及压痛厉害,首先给腰大肌顺肌纤维平推治疗,3次治疗以后再做神经推剥松解。 
4.1.2.臀部治疗:俯卧位,患侧曲髋区膝,这样使臀肌放松,容易推开被臀大肌覆盖的坐骨结节、坐骨神经等组织。用肘尖或者双拇指重叠推剥臀大肌、坐骨神经、梨状肌的粘连。【1】推拨臀大肌,分离该肌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的粘连;【2】推拨梨状肌,分离与上下孔穿出来骶丛神经分支的粘连;【2】推拨坐骨神经,使其与梨状肌、孖肌、臀大肌的粘连分离。 
  开始1~3次疼痛反应强烈,3~6次以后疼痛逐渐减轻,症状也逐渐消失。每隔5~7天复治一次,每次15~20分钟,12次为一个疗程,病变范围少恢复能力较快者6~12次便可以达到理想效果,多少疗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让机体自身恢复观察治疗效果。腹部松解手法要柔和切忌粗暴,病变的神经进行松解时存在疼痛比较强烈,治疗时根据病人忍痛耐受来施展力度。 
4.2 圆利针松解,不是一般的针刺,坐骨神经病变与梨状肌粘连时,手法松解不到位,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方法:针刺直达梨状肌针柄旋转,这时候针体与肌肉紧密纠缠一起,垂直缓慢提起圆利针,这时肌肉下面有落空感,同时患腿有强烈的酸、痛、麻感觉并向下肢传导。 
4.3局部封闭:配有适量激素以及神经营养混合药物10~15cm,分点在压痛点注射,每周一次酌情使用,对神经外膜修复起到一定作用。此作用目前认为是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可能存在错误理解,作者认为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帮助修复了神经外膜的病变。 
5 讨论: 
5.1机制:大多数人认为梨状肌综合征是一种神经卡压性疾病,由于各种原因使梨状肌发生痉挛、肥大、挛缩导致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症状。而作者在实践中得出结论认为:腰和下肢的长期运动牵拉导致骶丛神经发生慢性损伤病变,而后骶丛神经(以坐骨神经为主)与梨状肌发生粘连,粘连后导致神经滑动下降,下肢活动功能受限制。当下肢运动时梨状肌与神经粘连部发生撕裂,神经内营养物质外漏刺激外膜感受器产生疼痛;夜间和按压疼痛是由于骶丛神经分支病变以后,外膜屏障破坏通透性增加,加压时神经内压增高,神经内营养物质外渗刺激所引起的。而骶丛神经各分支病变以后在臀部不仅仅局限与梨状肌发生粘连,也与臀大肌、孖肌、臀中肌、阔筋膜张肌等发生不同程度粘连,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5.2治疗思路转变:该病症一贯认为是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而导致的综合征,所以在治疗上都在思索该肌损伤、肥大、痉挛问题。作者认为是骶丛神经病变连累了梨状肌,导致梨状肌功能受到限制,治疗目的是从腹后壁开始至坐骨结节沿线松解骶丛神经与邻近组织粘连,想办法恢复神经外膜的生理完整性,从而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小结 
  作者认为梨状肌综合征其实质是骶丛神经病变后发生粘连的病症,而不是一概认为的压迫综合征,其前因与后果存在颠倒,这给治疗带来很大程度的限制。由于腰骶丛神经发生损伤病变以后,往往会涉及整个下肢出现症状,而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粘连只是部分腰骶丛神经沿线病变的一小段而已。作者个人在该病诊断与治疗上有很所突破,但无法开展进一步研究,希望该观点对下肢疼痛病症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