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尚为何自割?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19-02-17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不好意思,李贽图太糊了,古人都长得差不多,就用沈周代替吧



01


这世上,有才的人都很狂。


在古代封建社会,敢狂的人挺多,狂到敢骂孔子的人却没几个,掰着手指头,也数不出十个来。


其中骂得最狠的,一个是庄子(出门左拐,大前天说过),

还有一个是李贽。


跟李贽比起来,楚狂接舆简直一点儿都不狂了。


李贽骂孔子,直截了当就说他是“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他还说大家都是圣人,没必要去学那个假圣人,学孔子的都是“丑妇之贱态”。


他可不是哗众取宠,他打小就喜欢骂孔子,12岁就写出了轰动乡里的《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


活到了26岁时,他却又开始遵循起世俗眼中读书人最正确的进身之路来,把锦绣文章都卖予了帝王家,考上了举人当官去了。


但是啊,李贽这人,实在不是啥当官的料。


他祖上就没有当官的传统,也不是啥书香世家出来的。


李贽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泉州巨商,明朝的泉州,那可是个通五洋、揽四海的商业大都会,李家是专门跟忽鲁模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做生意的,他家六世祖还娶了个伊朗浓眉大眼的姑娘做老婆。


所以在李贽的身上,还流着伊.斯兰的血脉,他家也一直信仰伊.斯兰教,但是李贽是个离经叛道的家伙,不肯信真主,要做一个无信仰者。


他后来读了书塾,学了孔孟朱子之道,也坚决不肯信孔夫子说的话,还把人骂了个狗血喷头,觉得圣人之言都是错的,不如自立门户当李子。


来 这是真的李贽


02


当时明朝已有了海禁政策,李家没法像祖上那样去海外做生意,家道逐渐中落,只好谋一条读书取仕的道路。


李贽当上了官以后,家里人都很欣慰,觉得他从此迈上了一条康庄大道,李家从此复兴。


然而他这家伙吧,当官没什么本事,就俩大特点:一曰傲慢,一曰两袖清风。


明朝科举取仕,旁人中了举,要先烧两柱高香,再大宴亲朋,然后发奋图强,再考进士。

可李贽呢,却当着大家的面儿说以后再也不考啦,举人也挺好的。


你有北大硕博连读的资质,偏偏读完本科就打住,那就怪不得你这一辈子只好当个十三线城市小公务员了。


当了小公务员,他还不愿意往上升官,一概人情往来都不参加,升职考试都不去考,每天闭门研究学问,美其名曰不为五斗米折腰。


明朝的俸禄是很低的,基层小官的俸禄更加微乎其微,养家糊口都难,长期的傲慢让李贽的工资单难以跟上明朝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这官越当越穷,有一年大旱,田里颗粒无收,他的两个女儿竟然因为买不起米活活饿死了…


有人统计过,他有八个孩子,其中七个都去世了,这些孩子“都死于营养不良”。


李贽最大的官,是当过姚安知府,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李贽呢?

他却写了个楹联,说是:“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月,两袖清风。”


他当了二十年的官,就攒下了一轮明月。


李贽在姚安知府任上干得很不错,民族工作抓得有声有色,上司十分满意,向朝廷举荐他,要给他升官儿。


但没想到,李贽一听这个消息,拔腿就跑,跑进了山里不肯出来,直到上司接了他的辞职信,拍拍屁股走人了。



03


55岁的李贽,带着一家老小投奔了湖北黄安的好朋友耿定理,在天台书院里谋了一份讲课的活计,还因为房租太贵,直接住到了耿定理家里。


按理说,书院老师也是份很有面儿的工作,工资也还可以。


但李贽可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找工作,他只是想要一个讲台、一群观众,看他手拿麦克风随风舞动。


李贽在天台书院里,发表了许多惊世骇俗的言论,从此在大明第一思想犯的道路上万马奔腾。


他批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伦理纲常,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把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都骂了个遍。


他崇尚把个人私欲放到首位,痛骂道学家们提倡的无私奉献精神,批评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


他还说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而大肆诛杀功臣的朱元璋则比秦始皇更伟大,是万古一帝。


整个中国封建王朝,无不重农抑商,李贽却说:“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


他要求人类生而平等,要解放妇女天性,歌颂自由恋爱,反对宗教迷信。

对当时盛行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这些思想,放到现代来看也是先进且睿智的,可是,在那个年代,他不可能为世所容。


他写的著作,自己取名叫《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孔夫子说的话都是屁话,不如把它们都烧了吧!


就连他的好朋友耿定理,也不能理解这位千古狂生的所作所为。


于是,李贽干脆从他家里搬了出来,跑到芝佛院里去落发为僧了。


小时候,他不肯跟着家里人信伊.斯兰,如今五六十岁了,更不可能去信什么佛祖。


他出家的原因,只是如袁中道在《李温陵传》中所说:“一日,恶头痒,倦于梳栉,遂去其发,独存鬓须。


李贽只是因为头痒痒就给自己剃了个光头,连胡子都没舍得剃,仍然喝酒吃肉逛妓院,在《焚书》中说:“出家为何?为求出世也。”




04


李贽还公然招收女学生,坚持妇女和男子一样有读书的权力,也有自由决定人生的权力,所以他招女学生,只有一个要求:要足够离经叛道、解放天性。


但那个年代的女人,谁不是被三从四德绑得死死的?大约能被称得上离经叛道的女人,就只有风月场里的美人儿了。


于是李贽招收的很多女弟子,都来自这些世俗人眼中“不正当”的地方,以至于当真有良家女子做了他的徒弟,也要被人攀诬为“僧尼宣淫”。


这说的便是60多岁的李贽和一位女弟子梅淡然之间的故事、梅淡然是李贽好友梅国桢的三女儿,小时候跟刘家结下了亲事,但还没来得及成婚,小刘同志就死了,梅淡然心如死灰,不想再嫁人了,就给李贽写了信,说要出家。


李贽并不支持淡然小姑娘这么做,可她老爹梅国桢却支持她,在麻城北街为女儿修建了一座绣佛精舍,让她一边念佛一边绣花,两不耽误。


没多久后,梅淡然正式落发为尼。


李贽就给她写了一首诗,两人也有了半师之谊:


闻说淡然此日生,淡然此日却为僧。

僧宝世间犹时有,佛宝今看绣佛灯。

可笑成男月上女,大惊小怪称奇事。

陡然不见舍利佛,男身复隐知谁是。

我劝世人莫浪猜,绣佛精舍是天台。

天欲散花愁汝著,龙女成佛今又来。


其实,李贽的女弟子远不止淡然一个人,梅家的女儿媳妇都拜了李贽为师,可人们却热衷于八卦他和淡然之间的故事,大概是因为淡然长得好看吧。


大家都说,李贽做了假和尚,却给真尼姑写情诗,好不要脸。




05


李贽的离经叛道之举触怒了许多人,他大骂的孔夫子、朱熹、周敦颐这些人,都是当时的读书人奉为至圣先师的,更何况李贽公然宣扬那些与朝廷法度背道而驰的言论,早惹怒了朝野上下。


正统思想卫道士的东林党人最先发难,指责他有伤风化,“挟妓女”、“勾引士人妻女”、“与无良辈游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


著名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这么说李贽:“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学术到此,真成涂炭,惟有仰屋窃叹而已,如何?如何?”


李贽这家伙啊,就是世上人都说对的,他偏要说错,世上人都说错的,他偏要说对,这么跟人拧着来,如何能不得罪人?


说起搞文字狱,明朝士子可是当仁不让的急先锋,他们一纸状书,递到了皇帝面前,用一篇标准的诬陷范文把他打成了十恶不赦的思想犯。


大臣们声泪俱下地控诉着李贽的荒唐行径,锦衣卫们则非常高效地把李贽关进了大牢。


当时,李贽已经古稀高龄了,路都走不动几步,他主动束手就擒,对来逮捕他的人说:“来人啊,快抬个门板来,让我躺上去。”


于是,李贽就这么被人用门板抬进了刑部大牢。


在牢狱里,他亦无所畏惧,说:“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来死,反等出祸”。


可是,万历皇帝偏偏不想让他死。


李贽太有名了,举国上下,遍地都有他的粉丝,工部尚书刘东星请他写书,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为了见他跑去陪住,就连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都和李贽交往甚密。


放在今天说,李贽就是第一大流量明星,粉丝居多,但黑粉也不少,他若是死了,岂不要震动整个围脖?


所以,万历皇帝要听别人说一句皇恩浩荡,只把他关进大牢,一应吃穿都不含糊,他还能在牢中吟诗作赋写歪文:


年年岁岁笑书奴,生世无端同处女。

世上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


李贽不怕死,他只害怕人生而不得自由,如何能忍受牢狱之困?


“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


于是在万历三十年的一天,他嚷嚷着要剃头,等剃头的侍者来到牢中,他却一把夺过剃刀,割断了颈动脉。


当他鲜血淋漓之时,却没有立刻死去,还留下了一段经典对话。


侍者问他:“和尚痛否?”

答:“不痛。”

侍者又问:“和尚为何自割?”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两日之后,李贽终于断气,享年75岁。

他曾说:“我有二十分识,二十分才,二十分胆。”


但这世道容不下一个狂狷的胆大妄为者,

也容不下一个任性的道德审判者,

李贽天生就是要死的,

他已在这世上活了太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