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庶民临风 2019-02-18

   长孙氏,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为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其父是隋朝的骁卫将军长孙晟,其母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

  隋仁寿元年(辛酉,601年),长孙氏出生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算生辰八字时就说:“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唐朝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隋大业五年(己巳,609年),长孙晟去世,长孙氏与其母高氏、其兄长孙无忌被异母兄长长孙安业赶出家门,幸得舅父高士廉收容。长孙氏稍长成人,方圆十几里皆知长孙家出了一位聪颖的美女,于是纷纷上门求亲。

   隋大业九年(癸酉,613年),时年十三岁的长孙氏,在高士廉的安排下,嫁给唐国公的次子,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长孙氏年龄虽小但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深得丈夫和公婆欢心。其夫李世民也是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长孙氏则被封为秦王妃。后来,李世民在数年之内,挥兵扫平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图为长孙皇后画像

  唐高祖武德二年(己卯,619年),长孙氏为李世民生下长子李承乾。第二年,她又为李世民生下第四子李泰。

  唐高祖武德四年(辛巳,621年),长孙氏为李世民生下第五女长乐公主李丽质。在此期间,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享有特殊权力,能够自设一套官署,伊然一个小朝廷的架式,当时归他麾下为他效劳的武将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宝、翟长孙、秦武通、尉迟恭等能征善战的骠勇大将;文臣则有:杜如海、房玄龄、虞世南、诸葛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清明、孔颖达、盖文远、许敬宗等‘十八学士’,真可谓贤臣如云,势力盖天。李世民拥有这样通人的局面,自然令当时贪酒好色的无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于猜疑和嫉妒,他联合三弟李元吉企图谋害同胞兄弟李世民。其阴谋被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察觉,迫于无奈,在大舅子长孙无忌和谋臣房玄龄的力劝下,李世民痛下决心,在玄武门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事实上,唐太祖李渊心中最赏识的也是他这个二儿子。对于这种骨肉相残的惨剧,长孙王妃原本是极力反对的,但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她一个女子又能怎么样呢?她只好勉力地理解丈夫。
  唐高祖武德九年(丙戌,626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水涨船高,长孙王妃被立为皇后。做了皇后的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更是十分恭敬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的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长孙皇后则是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唐太宗对她十分器重,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是一个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着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有时坚持要听她的看法时,长孙皇后因拗不过才说出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其实,聪明的她提出自己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关于任贤纳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执行得尤为到家,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

  有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邀了一大群护卫近臣准备去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情况后,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次的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之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唐太宗回宫见到长孙皇后,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问明原由后,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因此得以保住了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

  唐太宗贞观二年(戊子,628年)六月十三日,长孙皇后为唐太宗生下第九子李治。而长孙皇后与唐太宗所生的长子李承乾此时己被立为太子,并由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也不例外。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嘀咕,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的他,早年便与李世民是至交,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时,曾立下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其妹是皇后之故,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的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这才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

  唐太宗贞观四年(庚寅,630年),长孙皇后又为唐太宗生下一女,此女后被封为城阳公主。

  唐太宗贞观七年(癸巳,633年),长孙皇后生下晋阳公主。也就在这一年,长孙皇后所生的大女儿长乐公主即将出嫁,因她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的金技玉叶。于是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其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也不过份。然而魏征听说此事后,上朝劝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而长孙却对此十分重视,并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呢!

  唐太宗贞观八年(甲午,634年),长孙皇后为唐太宗生下新城公主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时,因在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李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的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就这样,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的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岁,谥为‘文德顺圣皇后’。唐太宗因怀念这位贤妻,并没有遵照长孙皇后生前的一切从俭的意愿,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唐太宗还将长孙皇后编篡的《女诫》定成三十卷,供世上女子传诵。

  唐朝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考古发现: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距西安市70公里,距咸阳市30公里。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二人精心设计而成。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在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堆成建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门。据史书记载,昭陵玄宫建筑在山腰南麓,穿凿而成。初建时驾设栈道,栈道长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宫,而栈道并未拆除,就在栈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象对待活人一样对待皇后,待太宗葬毕,方拆除栈道,使陵与外界隔绝。玄宫深75丈,石门五道,中间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东西两厢排列着石床。床上放着许多石函,里面装着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干块大石砌成,每块石头有二吨重,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

唐朝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