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资治通鉴·周纪三》 (九)

 liuhuirong 2019-02-18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今河北高邑),遂之代(今河北蔚县),北至无穷(今河北张北),西至河(黄河),登黄华(河南林州)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嘲笑),贤者察焉。虽驱世(全天下)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半民:赵武灵王的确是个英雄人物,勇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也只有英雄才有这样的胸襟。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有利百姓是根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令行禁止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取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准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仔细)(考虑)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凭什么)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幸亏)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以为耻辱)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厌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第二天)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半民: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是经历过一番和守旧派的争论的,赵武灵王做得好就在于他“擒贼先擒王”,说服了公子成,而且以赵国的现实情况说服他,公子成也是赵氏的子孙,所以,赵武灵王的一番入情入理的话他也就听从了。

三家分晋时,赵国获得是晋国北部和东部的土地,尤其是北部,土地贫瘠,所以赵武灵王前,赵国也把眼光盯在南方,但受到齐、魏的阻击,没有得到南方的好处,反而被北方的中山国咬了几口,国力大削,赵肃侯死后,丧礼上竟然出现五国要挟的局面,幸好赵武灵王临危不惧,肥义等重臣的智慧化解。此后赵国筑南长城,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不再参与中原的混战,而是大力推进国内的改革,积蓄力量,并把战略方向调整到对付中山国上。正确的国策终于使赵国渐渐强大起来,后来群雄被秦国逐步削弱时,赵国反而实力大增,可以和秦国抗衡了,这一切都得益于赵武灵王的决策,所以,他得到了第一个谥号“武”。

九年乙卯,秦昭王使向寿平(安抚)宜阳,而使樗里子、甘茂伐魏。甘茂言于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没得到王的同意),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放弃)伐魏蒲阪,亡(逃)去。樗里子与魏讲而罢兵。甘茂奔齐。

半民:甘茂,姬姓,甘氏,名茂,下蔡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周赧王三年(312),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周赧王十年(305),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甘茂是下蔡人,就应当是楚国人,也就是说甘茂和商鞅、张仪一样是相对于秦的外国人,他虽然为秦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终难以逃脱被“老秦人”猜忌的怪圈,终于逃到了齐国。这里面的“老秦人”似乎虽然不一定为秦国立下多少功劳,但在秦的朝堂之上一直有着一种力量,一种眼光,对外来者保持着警惕,这力量有时候很小,小的好像不存在,有时候很大,打得好像威胁着最高的将相。而秦王似乎默许着这力量。这是不是历代秦君的帝王之术呢?延请人才以强秦,又让秦国保持着自身的“纯洁性”或者说“凝聚力”,而他们又可以居中的平衡这一切。

赵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归,使楼缓之(去)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主持胡人事务),致(招募)其(胡人)兵。

半民:林胡是林中胡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之东,那里森林茂密,活动的胡人被称为林胡。赵武灵王这次大规模的出击,获得了空前的胜利,并且将其转化为外交成果,不纯粹是军事家,更是一个有胸襟抱负的政治家。

楚王与齐、韩合从。

十年丙辰,赵王伐中山,取丹丘、爽阳、鸿之塞,又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以和。

半民:赵对中山国进行着连续不断的打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