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师笔耕录27.成长与烦恼心语(怎样对待孩子关注的流行事物)

 凌云悟道 2019-02-18

玛格丽特·米德在她的研究中提出了代沟一词,将父辈与子辈的差异凸显了出来,这种差异不仅仅是父辈的经验、年龄高于晚辈造成的差异,还有不同时代的同龄群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优势经验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对话与沟通中形成了障碍,就是形成了所谓的代沟问题。

过去,老年人会对年轻人不屑地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要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有要多。”而现在,年轻人可以大声地告诉他们的父辈:“你们OUT了,脱节也。”年轻人热衷于收集卡片,玩悠悠球,玩网络游戏,KTVCOSLPAY,让家长真的不懂孩子为什么会痴迷这些玩意。

一、阅读经典和流行读物对孩子同样重要

陈群博士对孩子喜欢看什么流行读物,作过调查:在小学生流行的读物中,比例由高到低次为漫画类占20.1%,名著类占15%,校园青春小说类占12.1%,知识百科类占11.7%,科幻和恐怖类占11.7%,童话类占8.7%,其他类型的比例相对较低。漫画类主要是《鸟龙院》、《阿衰退》、《名侦探险柯南》、《多啦A梦》等;在校园小说中,以杨红樱小说最受欢迎,像《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等;科幻、奇幻、恐怖类,主要集中在《冒险小虎队》、《哈里·波特》这两本书上。在中学,阅读的青春读物比较集中在郭敬民、韩寒、饶雪漫等作者的作品上,像《天使街23号》、《麻雀要革命》、《三重门》等。这些作品从包装到发行,都迎合了现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称之为流行化、立体化包装;不仅有和书籍配套的纸质产品,还有碟片等电子产品;不仅有静态的图画设计,还有真实人物参与的书模推出;不仅有普通版本,还有限量版。从内容到形成都有让少男少女获得一种强烈的追星体验.

鞠萍姐姐说:鼓励孩子看课外书是家长的共同心愿。但是。如果课外书从名著蜕变为流行读物,家长就会不乐意了。有的家长采取“没收”的专制方法来禁书,但是很难奏效。孩子能够想方设法从其他渠道去获得,而且,借来的书更加珍贵,读得更是如饥似渴。鞠萍姐姐建议,家长也不妨也来读读孩子喜欢的书,一起参与讨论分析,这样做不一定就能把孩子拉回经典读物上,但比一味地禁止或不分青红皂地批评效果好得多.

读书是一种习惯:首先孩子喜欢读书就是拥有了良好习惯,这非常值得父母欣赏。孩子阅读流行读物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家长不能片面地看问题,一味地否定孩子阅读流行读物。孩子经常阅读流行读物,同样可以提升文学素养,汲取成长必备的情感体验,同样能实现家长期望读经典读物的目的。

其实,经典读物就是经过时间沉淀的“流行”读物,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有的曾经是“禁书”。文革时都被当作“四归”,至于《金瓶梅》更是谈之色变的禁书,偷看的被查到甚至会问罪的。还有如《封神榜》、《镜花缘》、《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七侠五义》论鬼说怪的小说,那是绝对禁止小孩看的,可是越禁止越想看,这许多书我就是在小学时代偷偷看完的。我小时生活在书香门第的外祖父家,他家有像一堵墙般的书籍,全是线装版,竖着从右向左印刷,小说夹缝还有评语。《红楼梦》原称《石头记》,我上小学五年级就偷偷读完了,似懂非懂,如痴如迷。解放后,许多新书扑面而来,中国有鲁迅、郭沫、茅盾若、巴金、曹禺的书,苏联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及普希金黄色的诗文。我的外祖父是个清朝老学究,一次看到我读的鲁迅《阿Q正传》里面有骂人的“丑话”,勃然大怒:“这是什么世道!连他妈的‘也写到书里面去了!”

告诉各位,不要惊慌失措,我就是这么过来的。不要认为流行读物就不好,其中不少作品是大学性强、格调高雅的佳作。后来我读了许多托尔斯泰、莎士比亚、雨果、大仲马、小仲马、塞万提斯、巴尔扎克、狄更斯大林的经典作品,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学素养,受益匪浅。

现代孩子们的读物,令我也感受到茫然了,读不懂,不会读,比如我孙子如饥似渴地读《哈里·波特》,我一点兴趣也没有。但我从不反对,现在已成长为喜欢读厚本深奥理论书籍的小青年了。

二、不要把动漫看成是洪水猛兽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画和漫画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孩子已经成为庞大的动漫消费族,动漫从纸质到电子产品,形成多样,以日本的动漫产口最受欢迎。动漫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画面。它以变形,比拟等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一些动漫品牌形象化频繁出现在电影消费品、玩具、视频游戏、电视动画、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诸多领域。

成年人对于动漫的恐惧,一是担心孩子玩物丧志,二是担心内容的暴力倾向,三是担心孩子的价值判断被误导。对于漫无边际漫画书,很多老师是恨之入骨,当孩子在课堂上传递漫画书的时候,那份激动、那份渴望常常让老师很受伤,因为从老师的视角怎么也看不出那些画面凌乱、掺杂了暴力不健康内容的漫画书有什么阅读价值。但是,孩子们却已经习惯了漫画的表达方式,拥有了对漫画的解读能力。

鞠萍姐姐和陈群博士说:动漫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单纯对孩子喜欢动漫进行限制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家长需要关注的是辨别孩子喜欢的动漫内容是否健康、是否有积极价值。

记得我小学一年级就喜欢的动漫内容小人书《福尔摩斯侦探记》,上学、放学的路上拿着边走边看,一次头碰到路边的电线杆上也不知道疼。《三毛流浪记》是红遍全国的小人书,后来搬上了舞台、电影、电视。至今我家中还收藏了一箱子小人书,全套的《东周列国志》成为珍品。

三、追星也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鞠萍姐姐说:青少年时代需要偶像崇拜,偶像是其成长道路上的推动力。

我不知道家长在青少年时代是否有过偶像崇拜?上小学时我第一次听老师讲詹天佑修铁路的故事,内心便勇现一种英明的冲动,那时中国很落后,交通极不发达,梦想未来能成为一名铁路式工程师。后来读了岳飞的故事,又希望成年后为国效忠。这种内在的蒙动,便是朝战爆发我不顾父母的担忧,抛弃上大学的机会,离别北京首都优越的条件,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动力。

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同样渴求寻找精神上的寄托,这便是偶像。

所以,鞠萍姐姐说:追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出现痴迷的崇拜行为,进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孩子的追星行为,要理性分析,包容孩子的选择和喜好,帮助他分清哪些是有魅力的行为,哪些是不值得提倡导的。如果孩子出现疯狂的追星举动,心中只有偶像一切以偶像为标准,谁要说一句对偶像不利的话就激动地反击,这说就需要家长及时提醒,给他泼泼冷水了。像发生在甘肃省兰州市的杨丽娟追星事件,从16岁开始痴迷刘德华,看遍了刘德华所有的影片,唱遍了刘德华所有的歌曲,还日日夜夜背诵《华仔颂》。为此辍学于2007319父母一家三口借了1.1万元来到香港,参加了一场刘德华参与的一场小聚会并同偶像合影留念。因为没有单独会面及签字留念,杨丽娟的父亲竞投海自尽了。

要让孩子明白:偶像有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别人停下自己的生活去维护他,每个人要对自己负责;你对偶像的举动,偶像并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你看到他,他却几乎看不到你;如果你真的崇拜他,就拿出自己的本事,做个像他一样有本事的人。


此文作者左济平先生委托代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