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圣贤文化能解决自古以来的生死大事吗?

 華夏漢禮堂 2019-02-18

正本清源,正确信仰,坦坦荡荡,清净安祥。

生死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对待生死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生死观会产生不同的生活态度。世俗错说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赤条条地来,空着手走”、“生死天命”、“好死不如赖活”等都是对生死的一种浅显表达。

人类有了文化以后,生死观也成为了人类的重要内容。对待生死的不同看法,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综教信仰,生死观本身就是一种信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生死观。

中国人的生死观?中国人把出生看成是大喜事,对人的死亡则是最隆重的事,认为生离死别是人生最悲丧的一件事情。平时忌讳言死,健康长寿是吉庆之言,对人的咒诅也莫过于“不得好死”。 生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儒道的终极目标。

一、生死荣辱问题的必修课

    通常很多人认为,生死问题是一个非常难以理解的问题。以至于他们认为,人一辈子,哪怕是用尽自己的一生,参透了生死问题,也是值得的。甚至认为这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挑战,谁能弄明白生死问题,谁就能获得最高的成就,谁就能成为人类的导师,带领人们战胜精神痛苦。

    久而久之,人们就真的认为,生死问题是世界上最难的问题,认为人生最高的心智好奇心,最高的智慧,最大的挑战,最高的意义,就是参透生死。

二、生死真的很难弄明白

显然不是。因为在我们中国先贤们的典籍中,生死问题,只是一个极其简单极其初级的问题。简单到用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

“气聚为生,气散为死。”《庄子》

“得神者生,失神者死。”《黄帝内经》

    不光人的生命如此,万物的生死,也都是如此。天下通于一气,气聚为生,气散为死。

    又是什么力量,主宰着气的聚散,主宰着生命从生到死的进程呢?它的具体机制是怎样的呢?这个答案也非常的简单。得神者生,失神者死。

    三、关于生死这个终极问题的答案,是不是特别简单

我们中国的圣人,用十六个字就把生死问题全部说清楚了。在过去的一分钟内,我们的读者,已经超过了历史上所有蛮夷综教的创始人,先知,和导师们的总和。

    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不是这个问题本身有多难,而是很多人太笨。还是在过去的一分钟内,我们的读者,心智层次,已经可以超过这个星球上的绝大多数人。

    三、中国各家的生死观

儒家思想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儒家重视品德修养,追求人生的福祉。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中说的“五福”就是指:寿、富、康宁、攸好德(立德)、考终命(善终)。活着的时候能健康长寿,生活富足康宁,具有高尚的品德,最后能得以善终,这就是儒家基本的生死观。

在生死的问题上,儒家崇德、仁、义,认为这些比生命还重要,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 朝问道,夕死可矣。”,对于这一点,孟子讲了更清楚,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的东西,就是仁义道德。孟子常用“性命”来代替“生命”,他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区别。“舍生取义”和“杀身成仁”历来被儒家所推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即是婉约词人李清照也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悲壮的句子。

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视死如归的人。贪生怕死和苟且偷生则是贬义词。现代人所说的“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依旧活着。”也是讲的生死和人生价值之间的关系,其中不乏有着儒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及道门的生死观

道娇是中国的国产,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特别是生死的观点形成了后来的道矫,道矫在生死问题上注重养生,追求长生不老,练就所谓的仙风道骨。古代很多出名的医家也常常是道家,例如东晋的葛洪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道娇学者、炼丹家,也是一位名医。

庄子认为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生死是相对存在的,没有了生也就没有了死;反之,没有死也就没有了生,死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庄子主张齐生死,无论生死,都要顺其自然。

庄子的这些观点很具哲理,是古人对生死问题朴素的辩证看法,对今天的人来说仍有许多启发和值得深思。

老庄的思想发展成后来的道教,道矫的生死观主张在精神上追求清静无为,在身体上注重养生,即是在今天,在养生问题上道家依然独树一帜。

道家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养生来达到延年益寿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特别道家所发明的导引术(包括气功、按摩、太极拳等)至今仍为人们健身的重要方法。

至于道矫的长生不老和成仙,或者说是古人对生死问题的一种善良愿望,道家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的故事传说,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坲矫生死观

浮屠道在东汉末年时候由印度从西域流入中国,在五胡乱华时期借名汉字坲'看不清也’,尤以萧衍编篡的《牟子理惑论》,大开佞坲先河而福报无量。印度文化有违中国文化,故曰胡说八道。曾经是北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综教,今天南方有着很大的思想影响与心灵寄托。

其对人生基本看法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认为人生来就是受苦受难的。认为人世间充满着苦难,人生不仅有生、老、病、死之苦,还有108种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苦。现实生活的人们确实有着种种苦难和不幸,而且人生有着许多不确定性,这样不明的生死观点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其大量借用印度婆罗门的认为,生死是一种轮回,根据你生前的所作所为,死了以后将进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道。还认为人生的一切富贵贫贱、祸福得失皆出于因果关系,不同的行为会造成不同的报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为因缘所定。

其主张通过修行来达到超越自我,通过修行灭掉对自身的执着,因为人生人身皆苦,寂灭不再来而得到解脱,南北朝时期借用道矫思想流变成为一种忘我的境界,才能转化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实现永恒幸福。

其自西域流入中国以后的一千九百余年中,不断地渗入了儒家思想,大量借用道矫仪轨,儒家认为人生追求福祉,但道德高于一切,其在积德行善等许多方面都能和儒家保持一致。

四、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

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智力不足导致的。琢磨生死问题,把自己弄的痛苦不堪,终生寻死觅活,也没找到答案,最后和这个问题本身同归于尽,并美其名曰为解脱。所谓解脱,其实就是笨死了嘛。

     孔子把这类能把自己笨死的人的笨法,称之为思而不学则罔。花一辈子去琢磨生死问题这么初级的问题,还弄不明白,有圣贤书不学,有现成的答案也不去学习,却去一辈子和一个自己无法理解的困惑纠缠鏖战。这都是思而不学则罔的傻瓜做法。

     这种人除了笨死,不可能有其他的出路。他们笨死了,还理直气壮的说自己的一生很圆满。一个人笨到都不开窍,活得就像一个球一样,他的一生当然是圆滚滚的了。

     对生死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对生死的态度。我们中国人认为,生命的诞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人间的喜事那么多,但是有一件喜事是所有喜事里面最大的喜事,那就是生孩子。结婚也是很重大的喜事。为什么结婚的喜庆意义很重大呢?因为结婚了马上就可以生娃了。可见,婚姻的喜庆,是建立在创造生命这件事之上的。

     男人和女人,是两团聚合起来的气。现代的异端邪说认为,生物的配对是为了爱情,这是因果倒置。因为爱情这种心理上的欢愉,只是对阴阳二气相吸引相契合的确认,以及所引出的后果和现象,而不是两气相合的原因。

    五、为什么中国人对生死如此达观

因为我们能理解的事物,就不会恐惧它,而是会安顺的对待它。这种安顺的态度,便是庄子所说的安时而处顺。生死都只是自然之理,所以它来的时候就来,走的时候就走。如果对待生死,达观到了这种地步,就是庄子所说的不知乐生,不知恶死的真人境界。

我们前面说过,中国人把自己的生命,当成是对父辈生命的延续,把死亡当成是回家。对生的庆祝,对死的哀悼,这是一种建立在对生死充分理解之上的礼节。感谢天地让我生,告慰天地带我回家。   

文章只想提醒各类虔诚的信仰者,过度沉迷好吗?过度吃素对家人健康好吗?不工作不成家不积极好吗?一切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爱己爱家爱国,在信仰的同时,还记得拜拜祖宗或天地君亲师,那就是不迷惑了。但现实状况堪忧?都说人民有信仰,中国有希望。难道国家倡导的信仰是综教这个术语?2018年白皮书说:现在登记的综教场所有14.4万座,坲院有3.35万,青真圆塔3.5万,基督堂有6万多,而本土道观才9千多,中国传统的四大书院呢?还有近千所各类的书院?名义是三教,实际是坲文化为最高理念。正信不迷为智慧。

    后续:文章发布后还有着急的问:还是没有了脱生死啊!

    西方综教是智商税,可以奴拜脚下加入向往幻想虚拟的西天天堂拜戎神?中国文化是超越生死,了解死,不怕死,死归乡,归往万年的祖宗仙乡!如何归?以孝道为基础,以生为死做雄杰,是超出生死!如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是良知理心与后天脑的欲行,阴阳合一方为知行合一,一为道,以德现,呈仁义礼智信五行的孝,毕矣。

编者按: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为何要将“事人”思想列为首位?不知生是怎么来的,又怎么能知道死呢?故知,孝道!为返本回家的路。事人思维,是造就了华夏民族数千年来对综教的免疫力?那些流行的传统文化,那些三教合一的老师说,唯有综教才能解决生死,你又怎么能以寂灭顽空为乐呢?

钱穆曰:盖死生本属一体,蚩蚩而生,则必昧昧而死;今日浩然天壤之鬼神,皆即往日俯仰无愧之生人。

不求认同,只求正统,把传统文化,圣贤之道学正,准确正名,方能恒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