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科新开展新生儿颅脑、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胡桃夹、髋关节等多项超声检查 新开展 新生儿颅脑超声 肺超声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超声 胡桃夹超声 髋关节超声 新生儿颅脑超声 ① 检查对象: 可能发生颅内、脑结构改变、前囟门未闭的新生儿,小婴儿进行检查和筛查。如:小婴儿、早产儿、低体重儿、多胎儿。如有异常分娩史及相应病史的新生儿。母亲孕期有合并症的。 ② 颅脑超声检查的应用范围: 早产儿的常规筛查;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积水等。 ③时间选择: 颅内出血:绝大多数发生在生后3天内,生后一周检查,验出率90~95%。最佳检查时间在三天前,隔3~7天复查一次,CT10天,MRI对新鲜出血不敏感。轻度颅内出血可无临床症状及表现,因而容易漏诊,超声的广泛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诊断符合率,最好在出生后1~3天内检查。 缺氧缺血性脑病恼损伤:在发病3天内观察脑水肿的发生机制,严重程度,一周观察是否完全恢复。3~4周复查是否存在遗留病变。 ④检查部位: 经前囟检查:前囟是颅脑超声最常用的声窗,前囟在生后12~18个月时闭合,通过前囟分别进行冠状及矢壮切面的连续扫查,分别获得不同切面,不同方位的颅脑声像图。 颞窗、后窗:应用相对较少,后窗在生后2月左右关闭,因闭合较早,实际探查范围有限,故不常用。 肺超声 由于肺泡内充满气体,超声波遇到气体会发生全反射,因此,长期以来对肺部疾病的诊断被认为是超声检查的“禁区”。 但近年来,随着认识的提高,这一“禁区”已逐渐被打破,而且技术日益成熟,超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检查和监测手段而被用于肺部疾病的诊断。很多过去主要依赖胸部X线检查诊断的肺部疾病,现在不但可以借助超声给容易作出诊断,而且具有诸多独特的优点,如简便、可在床旁开展、可以随时检测、便于动态观察等,尤其重要的是不但可以及时做出诊断,更避免了被检查者、同病室其他患者及医务人员收到射线影响。 由于肺部超声具有极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某些先进的重症监护室已经替代胸部X线而成为肺部疾病的一线诊断手段。 超声主要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湿肺、肺炎、肺不张和气胸,成人肺水肿、气胸及肺实变等病变。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超声 十二指肠淤积常见病因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形成壅积,占50%。常见症状上腹部疼痛和饱胀,进食后发生,恶心,呕吐胆汁样物,便秘等,有时因上腹饱胀而自行设法呕吐以缓解症状。 超声表现:测量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半流质饮食探查,十二指肠夹角右侧内容物通过夹角处是不是顺利,如果通过困难,有时可见频繁逆蠕动,偶尔可见少量内容物通过,说明是阳性体征。 胡桃夹(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超声 是左肾静脉回流入下腔静脉过程中在穿过经由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形成的夹角或腹主动脉与脊柱之间的间隙内受到挤压,引起血尿、蛋白尿和左腰腹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超声表现:左肾静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16°。左肾静脉扩张处内径与夹角处内径比值>3。左肾静脉狭窄处流速与狭窄前扩张出流速比值>4。 髋关节超声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是小儿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对DDH的治疗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婴儿期的治疗效果最佳,而出生至6个月龄是患儿非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绝大多数患儿治疗后获得满意的效果。 超声检查是早期诊断DDH的主要手段,尤其适用与6月龄以下的婴儿。通过测量α角、B角和股骨头覆盖率等来确定最后的髋关节超声分型。 α角即为骨顶角,反映的是股性臼顶的情况。 I型为成熟关节 IIa+为生理性不成熟 IIa—以上为发育缺陷 D型III型IV型为脱位关节 IIa~以上关节皆需要治疗,越早治疗越有机会获得一个正常成熟的关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