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的第1571篇文章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载“痤疿”, “汗出见湿, 乃生痤疿”,在皮肤疾病当中,痤疮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痤疮,俗称“青春痘”,一朝长痘,半月不想出门,说的可能就是我们现代人的“面子”状况,痤疮不只严重影响了我们的颜值,还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中医在治疗痤疮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也有许多中西结合治疗痤疮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战胜痤疮,还我们一个干净的“绝世容颜”。 你还在挤痘痘吗? 什么是痤疮? 西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的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中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痤疮,中医古籍记载对其称之为疱、酒鼓、鼓、粉刺、酒刺、面粉渣、肺风粉刺等。特点是对称分布在面、胸、背部,常伴皮脂溢出,呈散在性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内经》认为痤疮的发病多与风、寒、湿、热相关, 故对其病因病机的阐述大多从内生湿聚、外邪郁表、血热郁滞立论。中医在痤疮的治疗上主张内治与外治结合,内治以解表透疹,从脏腑、三焦辨证施治。外治多以清热解毒,发散表邪为法。 辨证论治 1.肺经风热 肺经郁热,又复受于风邪,皮损多见于额部,以粉刺或红色丘疹居多为表现,伴有皮肤烘热、痒痛,并有口干,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2.湿热内蕴 皮肤多为油腻或油光满面,痤疮好发于口周,以红肿疼痛性丘疹、脓包居多,或有暗疮口臭以及便秘等,尿黄或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3.血淤痰凝 皮损广泛分布于颜面部或胸背部,以结节或囊肿居多,色暗红,多反复,容易形成色素沉着或瘢痕,伴面色晦暗,纳呆,腹胀,舌质暗红,舌苔白或白腻,脉涩或滑。 4.冲任失调 见于女性患者,皮疹常发于口周或下颌部,可伴随月经来潮前后加重。患者可有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月经冲任不调,小腹疼痛,痛经等,舌质紫暗,舌苔白或薄黄,脉弦。 5.肝气郁结 因情绪郁结而生发或加重,皮疹好发于颜面部两颊,多伴有烦躁易怒,情志抑郁,或有胸胁胀痛,失眠多梦,口苦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针灸治疗 1.曲池 【定位】在肘区,曲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功效】清热散风,调和气血。 【操作】1.针刺法:将穴位局部消毒后选用1.5-2寸毫针,直刺1-1.5寸,痤疮热证多,如属肺经风热证采用泻法。2.放血法:将穴位局部消毒后选用三棱针或粗毫针,速刺速出,针刺入一般不宜过深,放出少量血后用消毒干棉球压住止血,放血疗法适用于热证或血瘀证。3.艾灸法:将艾条点燃,放入温灸盒内,对准腧穴部位并固定后进行施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为宜。灸法可适用于血瘀痰凝证。4.推拿法:可采用揉按法,拇指指腹按压该穴位,逐渐用力,按而揉之,此时可感到酸胀感,每次2-3分钟,每天1-2次;也可配合擦法,摩擦至皮肤发热为度。血瘀痰凝证、肝气郁结证和冲任失调证皆可用此法。 2.合谷 【定位】在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效】泻热疏风散表,宣通气血。 【操作】1.针刺法:将穴位局部消毒后选用1.5寸毫针,直刺0.5-1寸,肺经风热证采用泻法。2.其余疗法同上。 3.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为保健要穴。 【功效】健脾除湿,调肝养血,补肝益肾。 【操作】1.针刺法:将穴位局部消毒后选用1.5-2寸毫针,直刺1-2寸,热证一般用泻法。2.其余疗法同上。 温馨提示 1.痤疮患者每日一到两次温水洗脸,清洁皮肤,勿用过烫的水或冷水刺激皮肤,选择温和适合自己的洁面产品。 2.忌用手挤压或搔抓皮损局部,尤其是危险三角区。勤洗勤晒被褥,特别是枕巾,背上有痘痘可以勤洗换衣服或涂适量痤疮软膏,讲究个人卫生。 3.注意饮食,忌用油脂类、辛辣类的刺激性食物,注意作息,尽量少熬夜,多喝水。 4.最好不用粉类化妆品和含有糖皮质激素的软膏及霜剂。若痤疮情况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常小荣教授团队 撰稿:周巍 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常小荣 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