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学习徐宜厚先生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干货满满,速速围观哦! 痤疮虽为小疾,但其病变严重时往往毁坏面容,不少青年男女为之烦恼。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 识病本质是正确用药的先导。故而,对于这类皮肤病,仍然强调以皮损特点、发病部位、素质禀赋,以及兼症等方面去辨析。 一、辨部位 《杂病源流犀烛》说:“凡面部所有之处,其脉俱有以维络之。” 如足阳明胃经,络脾,循鼻挟口,环唇,止于前额,口周属脾,前额属胃。足少阳胆经,络耳、出耳、下颊,颊部属肝。 任脉经沿胸上行,止于面部,胸部属任脉。督脉经沿脊柱上行,止于面部,背部属督脉。 由此可见,皮损发生于前额与胃有关,在口周与脾相关,在面颊两侧与肝有关,发于胸部与任脉有关,发于背部与督脉有关。 这样为辨证论治提供了体内脏腑与体表经络有机联系网络的依据。 二、辨皮损 痤疮的基本皮损有粉刺、结节、囊肿等,而粉刺又有黑白之分。 黑头粉刺,为湿重于热;白头粉刺,为热重于湿。故而,前者郁于肌腠,缠绵难除;后者易于化毒成脓,脓出而愈。 结节,通常为血瘀肌腠遂致气滞结块;囊肿,则属痰湿血瘀互结。 从病因而论,粉刺以肺经湿热郁滞为多,脓疱则因偏食辛辣、甘腻之物致使热毒炽盛,循经上壅于面、胸而成。 总之,素体偏盛是发病的内因,饮食不节、血分有热则是致病的条件,血郁痰结可加重病情。 三、辨体质 因个体间具有气血虚实之不同,脏腑禀赋之各异的特点,根据中医学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津液理论,结合临床病例的观察分析,痤疮患者的体质可分为两类:一是湿热体质,二是燥热体质。 1. 湿热体质 体型肥瘦均见,多数恣食甘肥厚味炙煿,面部皮肤油腻,润而有光,皮疹以脓疱、结节为主,伴口干微苦,大便时溏时结,尿赤,舌涎多,舌质红,苔厚腻而黄。 2. 燥热体质 见于形弱体瘦,面部皮肤潮红,皮疹以丘疹、粉刺为主,自觉口燥咽干,烦热,舌形瘦,舌涎少,舌质红,苔黄或微干。 四、辨兼症 痤疮一症的发生,与胃肠功能及妇女生殖生理有关,临证以辨大便与月经为主。 鉴于本病病位多在肺胃,属阳证、热证居多。 肺热移于大肠,或胃火偏盛,灼伤阴液则大肠失润,故见便秘,但其便秘又须辨明是阳明燥热便秘,还是阴亏便结,其治法迥然不同。 生育期妇女应细究经产,因这段时期的妇女出现痤疮,多伴见月经不调,痛经,乳胀,附件炎等复杂痼疾。 辨证之中,除注意“热”,“瘀”之外,尚须重视一个“郁”字。 总之,从脏腑、经络而论,大凡月经不调兼有乳胀者,治从肝;兼有腹痛,治从肾或从冲任入手。 《医宗必读》曰:“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辨之之法,阴阳、寒热、脏腑、气血、表里,标本先后、虚实缓急,七者而已。” 验之痤疮临床,辨之脏腑、寒热、缓急更为重要,其针与药的大法归纳为十种。 一、清泄肺胃法 适用于丘疹性痤疮、红色丘疹、丘疱疹和少许脓疱,彼此混杂而生,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治拟清泄肺胃,方选白虎汤合枇杷清肺饮化裁。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6克,枇杷叶、地骨皮、桑白皮、银花、连翘各12克,黄芩6克,赤芍、山栀各10克,生地15克,熟川军10克,甘草3克。 二、解毒散结法 适用于脓疱性痤疮、结节性痤疮。 皮疹以脓疱和结节为主,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拟解毒散结,方选验方痤疮平。 处方:茵陈、白花蛇舌草、虎杖、蒲公英各15克,银花、夏枯草、赤芍、浙贝母、桃仁、玄参、黄芪、地丁草、连翘各10克,生石膏30克。 三、调理冲任法 适用于月经前痤疮,即在月经前皮损加剧或诱发。 皮损好发于颏、眉间或面颊部,部分病人主要集中在口唇四周,尤以下颏更为明显,其程度往往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加重,常伴有痛经或夹瘀块,舌淡红,苔少,脉细涩。 治拟调理冲任法,方选益母胜金丹合二仙汤化裁。 处方:仙茅、仙灵脾、乌药、香附、黄柏各6克,干地黄、益母草、元胡、当归各10克,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2克。 四、疏肝清解法 适用于脓疱性痤疮或月经前痤疮。 皮疹多发于面颊两侧,甚至连及颈项等,以炎性丘疹、脓疱为主,伴有乳胀不适、心烦易怒,脉弦数,舌质红,苔薄黄。 治拟疏肝清解法,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 处方:炒丹皮、炒山栀、黄芩、山楂、苏梗各6克,当归、生地、茯苓、白术各10克,白花蛇舌草、茵陈、蒲公英各12克。 五、活血散瘀法 适用于聚合性痤疮和痤疮愈后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舌暗红、苔少,脉细数。 治拟活血散瘀法,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 处方:桃仁、红花各6克,归尾、赤芍、桔梗、蒲公英、玄参各10克,虎杖12克,蜈蚣2条。 六、湿敷除痤法 在痤疮的各个不同阶段均可配合湿敷除痤法,不仅有利于皮疹的恢复,而且还会给收缩毛孔与嫩肤带来好处。 常用药物如下: 1. 清热解毒类:槐花、蒲公英、山豆根、草河车、大青叶; 2. 消肿散结类:芒硝、马齿苋、芫花、凌霄花、陈皮; 3. 减轻皮脂类:芦荟、地榆、虎杖、山楂、荷叶; 4. 减轻色素沉着类:僵蚕、杏仁、天冬、冬瓜仁、白蔹、食醋、白扁豆衣。 按需要取上药若干,加水用小火煮沸取药汁,临睡前用纱布6~8层,蘸药汁呈饱和度,湿敷在面部(留出眼、鼻、口孔)持续30分钟,每日1次,长期坚持消痤嫩肤效果尤佳。 七、面膜洁肤法 处方组成和制法:白蔹、杏仁、菟丝子、白芨、穿心莲各40克,白芷10克,冰片、薄荷各3克,将上药混合烘干打碎,过筛100日2次,密封备用。 用法: 1. 用洗面奶清洗面部,有脓疱者,按常规无菌操作切开排脓。 2. 将中药粉20克左右,用水适量加热煮成糊状,待温度降至38℃左右时,将药均匀地涂于面部,使之形成一层厚约0.05厘米左右的药膜,再敷上一层厚约0.5~1厘米的石膏膜,约30~40分钟后取下。 3. 洗净面部,外涂收缩水。 通过中药对皮肤的直接渗透作用,促使痤疮消失,张开的粗大毛孔也会逐渐收缩或恢复,使皮肤更有明亮光泽和滋润之外观。 八、毫针法 1. 辨证取穴 肺经风热证:取大椎、脾俞;脾胃湿热证:取足三里、合谷;冲任失调证:三阴交、肾俞。 2. 循经取穴:曲池、合谷、三阴交、迎香、攒竹。 3. 邻近取穴:太阳、攒竹、迎香、颧髎、印堂、颊车。 方法:施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1天1次,7次为1疗程。 九、耳针法 主穴:双肺、双肾。 加减法:脓疱者,加刺心;皮脂溢出较重者,加刺脾;大便秘结,加刺大肠;痛经者,加刺肝、内分泌区;皮损集中在某一区域时,加刺其表面投影反应点。 方法:快速刺入反应点,留针15~30分钟,其间轻巧捻转3~6次,隔日针1次,7~10次为一疗程。 其中以炎症性、丘疹性、脓疱性痤疮疗效最佳。 十、挑刺法 主穴:大椎。 配穴:委中。 方法:常规消毒后,三棱针点刺大椎、委中,放血或挤血少许,随之消毒棉球拭下污血,5天1次,7次为一疗程。 徐师常用此法治疗聚合性痤疮,效验恒多。 但需注意:体质虚弱或者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痤疮以青年男女居多,肺胃热证尤为明显。 初期治法宜清宜通,后期宜补宜托;至于当归、红花、赤芍、桃仁之类,按活血散瘀之力的强弱,选入诸方而贯串其间,这样既利于控制皮疹的发展,又能促使炎性病灶的消失。 女性患者常与月经不调关系密切,故宜在经期前5~7天治疗。 凡经期伴腹痛,常予益母胜金丹加减;兼见乳胀疼,可服逍遥散;皮疹加重,则给丹栀逍遥散。 据此施治,不仅痤疮见愈,而且兼症亦平。 “外科之法,全在外治”。痤疮外治诸法不可不知。 凡见急性炎症阶段,施湿敷法为妥,连续1周左右见效,一旦炎症控制,则可施用面膜之法。 不过,炎热盛夏之时,可将石膏倒膜之硬膜,改用软膜更为适宜: 即取黄瓜鲜汁调药粉如糊状,外涂患处,1日1次,保留60分钟后,再用温水洗涤,坚持一段时间,除痤嫩肤之效甚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