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外篇之天运》14.9

 HNYZL 2019-02-19

<14.9>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墟,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白话>

“古代的至人,只是向仁借路,向义借宿,以便遨游于逍遥的境界,取食于简陋的田地,处身于不施与的园圃。逍遥,就无所作为;简陋,就容易养活;不施与,就没有耗费。古人称此为探取真实之后的得道之行。认为财富可贵的人,不能把利禄让给人;认为显耀可贵的人,不能把名声让给人;热衷权力的人,不能把权柄让给人。他们抓着这些就紧张害怕,放开了又难过悲哀,完全无法看清自己不断追逐的是什么。这就是自然所惩罚的人。怨、恩、取、与、谏、教、生、杀这八种做法,是导正的工具。只有顺着自然的变化而无所停滞的人,才可以使用它们。所以说:‘导正,就是使人合乎正道。’内心不能如此肯定的,自然之门就不会开启。”

<解读>

要理解庄子笔下五种人,就要记得:至人、真人、神人、天人都是好的,圣人是有好有坏,是儒家用的就有问题,是道家用的就没有问题。前面四种人的许多表现是可以相通的,相当类似。至人以仁、义作为方法,而非目的,这与儒家不同。儒家讲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道家把仁义当作方便法门方便就用,不方便就不用,也就是不被仁义所限制。

逍遥、简陋、不施与为探取真实之后的得道之行。“采真之游”指得道之行,“真”字必与“道”相连,因为道是究竟真实。

财富、显贵、权力是一般人热衷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用以描写热衷“名、利、权、位”的人,可谓入木三分。因为在乎这些,于是人的情绪就被控制。一旦走错路,就沦为自然所惩罚的人,也就是天之戮民。

接着说明“怨、恩、取、与、谏、教、生、杀”这八种做法,是导正的工具。有些人施恩给他,就能导正他;有时收买一个人并非只靠给与,而是让他付出,因为人被需要时,也会产生重要感;反之,常接受别人的帮助,自己也会有无足轻重之感。所以,只有顺着自然的变化而无所停滞的人,才可以使用这八种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成为真正的领导者,这八种方法都要学会,学会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这么一来,统治天下就没有问题了。如果认为自己只靠“温良恭俭让”就能统治天下,其实是一点希望都没有。所以,千成不要认为庄子不了解人心,事实上他对人的了解十分深刻。“天门”是自然之门,是通往大道的。

庄子《外篇之天运》14.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