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巧芳 摘要 目的:应用胰腺导管腺癌(PDAC)辅助趋化因子通路,促进骨髓中髓细胞募集,建立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TME)。单独靶向肿瘤相关的CXCR2+中性粒细胞(TAN)或CCR2+巨噬细胞(TAM)提高临床前模型的抗肿瘤免疫。然而,替代骨髓亚群的代偿性内流可能导致持久的免疫抑制TME并促进治疗耐药性。在这里,作者展示了CCR2和CXCR2联合阻滞剂可减少浸润肿瘤的骨髓样细胞的总量,促进了PDAC中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增强。 方法:对PDAC患者和对照组的外周血、骨髓和肿瘤进行分析。治疗反应和相关研究分别在小鼠原位PDAC肿瘤中使用小分子CCR2抑制剂(CCR2i)和CXCR2抑制剂(CXCR2i)单独和联合化疗。 结果:全身CXCR2+ TAN增加与PDAC预后不良相关,CCR2i患者治疗后肿瘤浸润CXCR2+ TAN增加。在原位PDAC模型中,CXCR2阻断阻止了中性粒细胞的流动和增强化疗疗效。然而,CXCR2+ TAN或CCR2+ TAM的缺失导致了替代骨髓亚群的代偿性反应,再现了人类疾病。通过联合使用CCR2i和CXCR2i,可以增强抗肿瘤免疫和改善对FOLFIRINOX化疗的反应。 结论:CCR2+ TAM和CXCR2+ TAN双靶向治疗可提高PDAC的抗肿瘤免疫和化疗反应。 背景 中性粒细胞是最丰富的骨髓人群,有报道称在癌症中出现全身性粒细胞增加,与不良预后相关的是肿瘤内积聚的TAN (CD11b+、CD14、CD15+和CD66b+)。ELR+趋化因子家族中的CXCR2及其配体,包括CXCL1、CXCL2、CXCL3、CXCL5、CXCL7和CXCL8,负责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招募中性粒细胞,并参与肿瘤介导的TAN动员。携带肿瘤的动物也显示出全身性的TAN增加(CD11b+, Gr1High, Ly6CLow和LY6GHigh),并且在临床前研究中,靶向TAN可以增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并改善对检测点阻断的反应。 作者先前的研究发现PDAC表达CCL2动员CCR2 +炎症巨噬细胞从骨髓肿迁移到肿瘤。然而,他们成为免疫抑制TAM。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密集的TAM(CD11b + CD115 +,CD14 + CD15和CD68 +)浸润与降低的生存率相关,且在小鼠肿瘤模型中,靶向CCR2 + TAM(CD11b + Gr1Low、LY6Glow Ly6CMid和F4/80High)治疗可减缓肿瘤进展。基于这些发现,作者使用口服小分子CCR2抑制剂(CCR2i) PF-04136309联合FOLFIRINOX对非转移性PDAC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NCT01413022) ,与单纯化疗比较临床反应较好。 然而,肿瘤介导的骨髓来源细胞的招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免疫调节疗法的破坏并非没有补偿性反应。一些研究发现,耗尽TAM导致了一种代偿性的TAN流入,这可能导致CCR2阻断后的治疗失败。因此,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扰乱单个骨髓亚群是靶向免疫抑制TME的最有效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临床实验 内容1、PDAC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CXCR2+中性粒细胞全身性升高与总体生存期降低 首先作者用标准ROC曲线分析术前N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术后患者生存率关系,最佳NLR截止时间为2.1,患者(n=439)分为高(>2.1)和低(2.1)两组。总体而言,PDAC患者切除后,高NLR (n=286)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17.3%,而低NLR组(n=153)生存率为26.5%。NLR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而NLR低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HR=0.74 (95% CI 0.58 ~ 0.93))。 其次通过流式分析显示PDAC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表达CXCR2的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然后通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表明PDAC患者外周血中CXCR2+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存活不足1年的患者外周血CXCR2+中性粒细胞较多,与生存率成反比。(P=0.019; Pearson’s = 0.66 (95% CI 0.90 - 0.14)) 同样的,与对照组相比,PDAC患者骨髓中CXCR2+中性粒细胞增加。与外周血相似,这种增加与1年生存率降低有关,骨髓CXCR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生存率成反比 内容2:评估人PDAC中ELR+趋化因子表达升高与CXCR2+TAN和预后不良的相关性 补充一下:趋化因子 CC和CXC是趋化因子其中的两个亚家族,CCR和CXCR是趋化因子的受体,CCL和CXCL是其对应的配体(即趋化因子)。CXC亚家族根据其第一个半胱氨酸前是否有谷氨酸-亮氨酸-精氨酸(Glu-Leu-Aeg)序列进一步分为ELR+和ELR-两类。前者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首先表明趋化因子表达增加 其次表明趋化因子来源于肿瘤导管细胞 然后表明CXCL5与CXCR2+TAN的相关性 再然后,表明肿瘤组织高表达CXCR2+TAN 最后:表明ELR+趋化因子与预后的相关性 然后作者进行动物实验验证和靶向治疗 内容3:在携带PDAC肿瘤的动物中,靶向CXCR2可以阻断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和阻断TAN募集 首先构建动物模型 其次发现CXCR2+TAN升高 然后发现CXCR2i可以抑制LY6G+细胞浸润 再然后 CXCR2i靶向治疗对肿瘤体积的影响 为了证实这些发现,作者检测了来自KPC基因工程模型的另一个同源PDAC细胞系的原位肿瘤(p48CRE/LSL-KrasG12D/p53flox/flox),发现CXCR2i也阻止了模型中TAN的积累(在线补充图S3) 最后表明CXCR2i或LY6G耗竭对肿瘤重量的作用 内容4:人类和小鼠的PDAC肿瘤显示骨髓细胞靶向治疗后发生了髓样替代,这可通过CCR2和CXCR2联合阻断来克服。 有研究已经在肿瘤组织中发现CCR2+中性粒细胞替代亚群,对PDAC边缘可切除局部高级别的患者进行靶向CCR2治疗临床实验,显示出可喜的结果。 因此,作者通过CCR2i阻断治疗4周后,对肿瘤组织活检,流式分析,发现靶向治疗后,肿瘤组织中CXCR2+TAN较基线水平升高。 然后表明骨髓靶向治疗的髓样替代作用 这一现象的一种可能解释是观察到与TAM的产生和招募相关的因素,即CSF1和CCL2,在阻断CXCR2+ TAN后有所增加。同样,CCR2i导致CXCL1、CXCL2、CXLC5和G-CSF表达增加(在线补充图S4)。 随之作者通过流式分析评估总肿瘤浸润骨髓情况 发现联合CCR2i + CXCR2i抑制治疗,或者单独CCR2i或者 CXCR2i 联合FOLFIRINOX治疗,都能防止这种代偿作用并减少肿瘤浸润骨髓细胞。 然后作者在构建的荷瘤鼠模型中,分别进行抑制实验 发现CCR2 + CXCR2联合阻滞剂可提高肿瘤小鼠的化疗疗效并提高生存率,而CCR2i和CXCR2i作为单一药物有效降低了既定的原位肿瘤重量和体积。即使用双CCR2 + CXCR2阻滞剂可显著降低KCKO肿瘤,联合FOLFIRINOX化疗方案可以增加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 最后表明FOLFIRINOX联合髓样抑制对生存期的影响 当髓样阻滞与FOLFIRINOX联合使用时,肿瘤负担的减轻会增强。 此外,与任何一种联合相比,FOLFIRINOX双重CCR2 + CXCR2阻断对提高生存率最多。 总的来说,这表明,与单独使用的两种策略相比,同时使用CCR2和CXCR2靶向骨髓细胞募集可以提高化疗反应敏感性。 内容5:联合减少PDAC浸润的CCR2+巨噬细胞和CXCR2+中性粒细胞,可以改善抗肿瘤T细胞的反应 首先作者在构建的肿瘤小鼠模型中说明靶向治疗对CD8+和CD4+ TIL的影响 通过靶向抑制CCR2或者CXCR2 25天后,对肿瘤组织行流式分析,发现肿瘤浸润髓样的减少却增加了小鼠的效应T细胞的量,联合抑制与单独抑制相比CD8+和CD4+ TIL的流入明显更大,当与FOLFIRINOX联合测试时也发现了这一点(图5A,B)。 然后表明靶向治疗后对CD4+亚群的影响 在原为移植肿瘤小鼠中,治疗25天后,流式分析,肿瘤组织中CD4+TIL细胞百分数,表明CCR2i或CXCR2i单独抑制时CD4+TIL细胞百分比明显减低,联合抑制时,没有更进一步的变化,在联合FOLFIRINOX治疗时出现一致的结果。 接下来,作者评估IFNγ+CD8 +TIL及激活状态的C8+细胞在靶向治疗后变化 然后为了证实这种激活状态CD8+TIL的增加忠实地反映了T细胞受体(TCR)对抗原的识别,作者接下来检测了Nur77GFP小鼠从PDAC肿瘤中提取的CD8+淋巴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该表达在TC R(T细胞抗原受体)刺激下上调。这表明,在双CCR2i + CXCR2i治疗后, CD8+TIL表达GFP增加。 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表明肿瘤浸润髓细胞的减少和效应因子的流入,靶向双趋化因子受体抑制可能是增强PDAC化疗反应的理想治疗策略。 接下来作者在已建立的原位移植PDAC肿瘤中,比较靶向治疗对肿瘤的抑制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CCR2i或CXCR2单独靶向治疗,肿瘤抑制率高,恢复了抗肿瘤免疫作用。然而,同时靶向CCR2+ TAM和CXCR2+ TAN进一步增加肿瘤抑制率,进一步增强抗肿瘤免疫,当与FOLFIRINOX联合使用时效果更好。 然后作者对KCKO肿瘤鼠,联合趋化因子阻断与FOLFIRINOX 化疗治疗后25天,检测基因表达情况 发现,联合治疗后免疫抑制基因的表达减少与抗肿瘤免疫和细胞溶解性T细胞反应相关的因素的增加相对应。 最后,正如作者的结果所示,髓系阻滞后的抗肿瘤活性是通过适应性免疫机制介导的,作者进行了CD8耗竭实验 用IgG 做对照,结果表明,在缺乏CD8+淋巴细胞的情况下,髓系阻滞的治疗效果消失了。 综上所述,这些数据强调了骨髓来源的髓细胞在介导PDAC免疫逃避中的重要性,并为同时靶向CCR2+ TAM和CXCR2+ TAN提供了临床依据。 本研究的意义 新发现是什么? 在可预见的将来, 它将如何影响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