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Rutgers大学Chi-Tang Ho、王思喻:从白色脂肪到米色脂肪—防治肥胖的膳食分子及其作用机...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2-19

2019.02.18 周一

food +

从白色脂肪米色脂肪—防治肥胖的膳食分子及其作用机制

Food Funct (IF: 3.3,1区)

推荐|热心伙伴

      肥胖与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健康问题已趋于全球化,推动了新的治疗及预防途径探索。在脂肪细胞分类中,有两种常见脂肪细胞,第一种白色脂肪细胞转化剩余能量储存为脂肪,另一种褐色脂肪细胞消耗脂肪产生热量;除此之外,第三种米色脂肪细胞成为了新的治疗靶点,因为它们具有可引导性,可以接受外界刺激而消耗剩余能量为热量。

     在食物中,有许多活性物质通过调控分子通路,信号传导可调控米色脂肪细胞生成,从而加强产热效应。

     文章中讨论了四条活性物质可调控的主要途径,包括①激活交感神经,②调控AMPK-SIRT1转录因子,③增强甲状腺激素,④干扰肠道菌群与二类免疫系统。

      尽管米色脂肪细胞的来源仍有很多未知与挑战,它与白色脂肪细胞之间的转化转化、以及其与激活褐色脂肪细胞的产热功能都提供了很大的潜力治疗和控制肥胖。

原文链接

Wang, S., Pan, M. H., Hung, W. L., Tung, Y. C., & Ho, C. T. (2019). From White to Beige Adipocytes: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Dietary Molecules Against Obesity and Their Molecular Mechanisms. Food & Function.

DOI:10.1039/C8FO02154F

学者简介

王思喻  博士

      王思喻,博士。2010-2018年于美国罗格斯大学分别获得食品科学本科及博士学位,师从何其傥教授从事分析化学与功能食品研究。博士期间曾在美佛罗里达大学柑橘研究中心交流,主要负责风味组学和味觉调控研究。目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著名应用质谱研究学者Ian A. Blair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致力于质谱蛋白组学和生物标志物发现及分析。

     博士期间在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and Function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撰写多篇图书章节,并在ACS、IFT、ASMS等国际会议上进行学术报告。同时担任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sitry、Current Pharmacology Reports等杂志担任审稿人,并于2018年获得JAFC优秀审稿人奖。

何其儻  教授

       Chi-Tang Ho (何其儻)教授于1968年获台湾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71年,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获得有机化学硕士学位,1974年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在罗格斯大学(RutgersUniversity)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两年后,于1978年担任食品科学系助理教授。                1983年被提升为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一级教授,1993年晋升为杰出教授。何其儻教授发表了700多篇学术论文和科学文章,是包括“农业和食品化学杂志”在内的各种出版物的编辑委员会成员。他获得过许多奖项,包括两个荣誉教授,并曾在美国化学学会农业和食品化学学部担任过学部主任等(division chair)多项职务。其目前研究兴趣集中在天然产物的风味化学和生物活性方面。

以上信息来自学者单位官网,如需修正、更新,请联系食品加小助。

叮 !

想及时获取免费的会议 | 课题 | 招聘信息吗?

想跟全国各高校和单位的师生交流学术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