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便闭结者,要分辨病证虚实而施治。 便闭兼见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和体倦者,此属虚症,忌用大黄攻下; 便闭而舌红苔黄厚,腹胀疼痛者,可用大黄去积滞。切不可凡见便闭即用大黄泻药。 若便闭而舌苔薄黄,胸腹胀满者,可用枳实、生白芍、火麻仁、瓜蒌润肠导滞,勿用大黄猛药。 2、对身患多种疾病者,要先治主症,略佐他药治疗兼证,若兼证夹证无关大局者,可不必加药。 用药味越少,针对性越强,药效越显著。反之,用药味越多而又配伍不当,则可导致互相牵制,影响全方功效。因此古人有“少则得,多则失”的说法。 3、凡刚性之人患内伤病,宜用柔性药,顺其性情。 如肺病宜润肺,肝病宜调肝,胃病宜和胃,皆用柔性药,大忌夹入刚燥刺激性药,此即《内经》所谓临病人问所便是也。治肺结核患者兼有新感则药宜轻扬,以免引起出血。 人的脏腑亦有刚柔,如脾为柔脏,治以理中汤刚药;肝为刚脏,治以四物汤柔药,这是古人用药调剂脏腑偏胜,以资于平之理也。 4、上下交病治其中,凡逢病久,及一般慢性病患者,诸病蜂起,牵动各脏腑,治疗上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虑。 对于复杂的情况,古人有上下交病治其中之法,以养中焦脾胃为主,药分寒热补泻之不同。 以寒药治胃,用石膏、竹茹、麦冬为主;以寒药治脾,用天花粉、白芍为主。 以温热药治胃,用吴茱萸、生姜、党参、大枣为主;以温热药治脾,用党参、白术、干姜、炙草为主。 以补药治胃,用半夏、党参、白蜜,或用麦冬、半夏、炙甘草、粳米、大枣为主;以补药治脾,用补中益气汤或建中汤为主。 以泻剂治胃,用大黄、元明粉、甘草为主;以泻剂治脾,用理中汤去术加大黄温脾汤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