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春雷:京房易学飞伏说及其文化渊源

 金石为开hajyr8 2019-02-20



刘春雷


 

刘春雷(1976- ),男,山东泰安人,哲学博士、副编审,主要从事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尤其对汉代易学和卦气学说用功较深。发表论文数十篇,其博士论文《西汉易学卦气说研究》系统考察孟喜、焦赣、京房和《易纬》的卦气学说,深刻揭示了汉易卦气说的历史渊源、哲学品格及其对中国古典学术和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意义,在学界产生积极反响。



 



        [摘要]汉代易学大家京房在其八宫易学体系与世应格局中发明飞伏体例,对六十四卦进行创造性解说,揭示爻象或卦象显现与隐伏的两种存在状态,以及特定的爻与爻之间、卦与卦之间以及爻与卦之间互相对待、变化生成的关系。京房易学飞伏说以卦爻符号的飞伏显隐符示涵摄阴阳二气的消息变化,其理论来源于古人占候地气的观测实践,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京房易学飞伏说将天道运行彰显为阴阳、五行的气化流行,揭示了人处身其中、生生变化的生存境遇,体现了汉代易学沟通天人之际、深沉浩大的宇宙论品格,成为汉代易学尤其是汉易卦气学说的经典案例。


[关键词]京房;汉代易学;飞伏说;卦气学说;天人之学


京房易学的飞伏说,是京房发明创造、用以解读《周易》经传的易学体例。所谓“飞”“伏”,指的是朗显与隐匿的两种存在状态;而易道循环、生生不息,朗显与隐匿两种状态又是在流动变化中对待生成。所以宋人朱震在《汉上易传》中解释飞伏时说:“见者为飞,不可见者为伏。飞方来也,伏既往也”,就指出“飞”“伏”所含可见与不可见的空间之维与方来、既往的时间之维。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世之所位而阴阳之肆者谓之飞,阴阳肇乎所配而不脱乎本,以隐显佐神明者谓之伏。”今人高怀民教授认为,飞伏说“阴下伏阳,阳下伏阴,故飞伏之用即为阴阳互相涵摄之义”,也指出“飞”“伏”为表征阴阳变化消长、显现与隐匿的一对概念。飞伏说不独有诠释经传的功用,其本身也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哲学意蕴,值得仔细考究。


一、飞伏说的主要内容


京房飞伏说,是在其八宫易学的格局下,在世应两爻双双对待、主次呼应的关系中展开。在京房八宫易学体系中,乾、坤、坎、离、震、艮、兑、巽八纯卦分别统领着一宫八卦,八宫按照先阳宫后阴宫、先父母后子女、子女按照长中少排列的次序依次展开。在八宫的每一宫内,所属八卦在卦爻上依次变动,分别展现为本宫卦(即纯卦)、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四世卦、五世卦、游魂卦、归魂卦。在每一卦中,卦爻变动所达至的最后一爻,是在该卦中持世居主、代表卦象主要特征和核心力量的一爻,称为世爻;与世爻相隔一位、起辅佐呼应作用的一爻为应爻。京房飞伏说的所谓飞伏,就是针对世爻及其所在的经卦来说的。

解经是京房发明飞伏说的直接目的,其飞伏说的主体内容也就体现以飞伏体例对六十四卦进行创造性的解说中。如对乾宫八卦,京房释《乾卦》:“与坤为飞伏。”释《姤卦》:“与巽为飞伏。”释《遁卦》:“与艮为飞伏。”释《否卦》:“与坤为飞伏。”释《观卦》:“与巽为飞伏。”释《剥卦》:“与艮为飞伏。”释《晋卦》:“与艮为飞伏。”释《大有卦》:“与坤为飞伏。”其余坤、坎、离、震、艮、兑、巽等七宫五十六卦也有相应诠说。


(京房八宫易学体系图表)


由上可见,飞伏说是京房八宫易学体系下的一个解卦体例,并与世应说密切相关,其所言飞伏,指世爻之飞伏以及世爻所在经卦之飞伏,核心是世爻之飞伏。京房创建八宫易学体系,以崭新的卦序组合符示了新的宇宙图式,一方面体现在静态的组合,一方面体现在动态的流变,而生生不息的动态流变、阴阳消息才是京房八宫易学体系的主导精神。这首先体现在八宫的流变: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其次体现在六十四卦的流变:从乾宫的本宫卦乾卦开始,经过乾宫一世卦姤、二世卦遁……游魂卦晋、归魂卦大有、震宫本宫卦震、一世卦豫、二世卦解……游魂卦大过、归魂卦随,坎宫本宫卦坎、一世卦节、二世卦屯……直到兑宫五世卦谦、游魂卦小过、归魂卦归妹。从乾宫本宫卦乾到兑宫归魂卦归妹,六十四卦流变一周,标志着一个完整的发展周期,宇宙大化就是在循环往复、周流六虚中运行不殆。


京房创设飞伏体例解说六十四卦,并试图以此彰显六十四卦之间周流往复的消息流变。世爻是一卦之中持世居主、代表卦象主要特征、核心力量与主导态势的一爻,因此六十四卦之流变又集中体现在每一卦的世爻之流变。京房飞伏说所言之飞伏,表面上首先言及世爻所在之卦,其核心仍落实于世爻本身。有学者认为,京房飞伏说分为卦之飞伏和爻之飞伏。这种描述在静态、平等意义上进行区分,忽视了京房以世爻为主解卦的倾向,显然有悖于京房八宫易学所蕴含的阴阳流变、生生不息的整体易学精神和京房设立飞伏体例的本意。


《京氏易传》关于飞伏说的诠释内容,都呈现为“与……为飞伏”的统一句式;表达方式一样,但具体内涵有别,可以分两种情况。在以飞伏体例解释每一宫的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四世卦、五世卦时候,京房的表述立足于“飞”,“与……为飞伏”中的“……”指的是飞显的爻象及其所在卦象。例如乾宫,一世卦《姤卦》:“与巽为飞伏”,世爻及其所在的下卦巽卦为飞显;二世卦《遁卦》:“与艮为飞伏”,世爻及其所在的下卦艮卦为飞显;三世卦《否卦》:“与坤为飞伏”,世爻及其所在的下卦坤卦为飞显;四世卦《观卦》:“与巽为飞伏”,世爻及其所在的上卦巽卦为飞显;五世卦《剥卦》:“与艮为飞伏”,世爻及其所在的上卦艮卦为飞显。在八宫中的另外七宫如震宫、坎宫、艮宫、坤宫、巽宫、离宫、兑宫,其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四世卦、五世卦的飞伏表达方式及其含意与乾宫一致,不再赘述。


在以飞伏体例解释每一宫的本宫卦、游魂卦、归魂卦时候,京房的表述立足于“伏”,“与……为飞伏”中的“……”指的是隐伏的爻象及其所在卦象。这里又分两种情况。第一,在八宫六十四卦中的八个本宫卦即八纯卦中,乾与坤、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在卦爻象上都阴阳相待、一一对应。所以八纯卦的飞伏情况最简单明朗:飞乾则伏坤,飞震则伏巽,飞坎则伏离,飞艮则伏兑;飞坤则伏乾,飞巽则伏震,飞离则伏坎,飞兑则伏艮。如释《乾卦》:“与坤为飞伏”,指乾卦世爻(上九)及其所在上卦乾卦为飞为显,其后隐伏着坤卦之上六及其所在上卦坤卦;释《震卦》:“与巽为飞伏”,指震卦世爻(初九)及其所在下卦震卦为飞为显,其后隐伏着巽卦之初六及其所在下卦巽卦;诸如此类,等等。第二,在八宫中的游魂卦、归魂卦,京房以飞伏解卦也是立足于“伏”,“与……为飞伏”中的“……”指的也是隐伏的爻象及其所在卦象,但由于卦变原因,情况比八纯卦更复杂。在每一宫的游魂卦,其世爻(四爻)及其所在上卦为飞为显,游魂卦世爻(四爻)所得以变来的本宫五世卦之四爻,及其所在上卦,为伏为隐。


例如,震宫游魂卦《大过》“与坎为飞伏”,《大过》世爻九四及其所在上卦兑卦为飞为显,《大过》世爻九四所得以变来的震宫五世卦《井卦》六四及其所在上卦坎卦为伏为隐。坎宫游魂卦《明夷》“与震为飞伏”,《明夷》世爻六四及其所在上卦坤卦为飞为显,《明夷》世爻六四所得以变来的坎宫五世卦《丰卦》九四及其所在上卦震卦为伏为隐。艮宫游魂卦《中孚》“与乾为飞伏”,《中孚》世爻六四及其所在上卦巽卦为飞为显,《中孚》世爻六四所得以变来的艮宫五世卦《履》九四及其所在上卦乾卦为伏为隐。坤宫游魂卦《需卦》“与兑为飞伏”,《需卦》世爻六四及其所在上卦坎卦为飞为显,《需卦》世爻六四所得以变来的坤宫五世卦《夬卦》九四及其所在上卦兑卦为伏为隐。离宫游魂卦《讼卦》“与巽为飞伏”,《讼卦》世爻九四及其所在上卦乾卦为飞为显,《讼卦》世爻九四所得以变来的离宫五世卦《涣卦》六四及其所在上卦巽卦为伏为隐。兑宫游魂卦《小过》“与坤为飞伏”,《小过》世爻九四及其所在上卦震卦为飞为显,《小过》世爻九四所得以变来的兑宫五世卦《谦卦》六四及其所在上卦坤卦为伏为隐。


在每宫之内的爻变与卦变,从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到四世卦、五世卦,变化由下(初爻)往上(五爻)依次展开,卦变规则清晰一致;至游魂卦,爻变规则发生更改,从五世卦不再是继续往上变动上爻,而是转折向下,变动四爻。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京房论飞伏有两处错讹(与整体解卦规则不符),都出现在游魂卦中,一是乾宫游魂卦《晋》,京房释曰:“与离为飞伏”,应为“与艮为飞伏”,《晋卦》世爻六四及其所在上卦离卦为飞为显,《晋卦》世爻九四所得以变来的乾宫五世卦《剥卦》六四及其所在上卦艮卦为伏为隐。二是巽宫游魂卦《颐》,京房释曰:“与震为飞伏”,应为“与离为飞伏”,《颐卦》世爻六四及其所在上卦艮卦为飞为显,《颐卦》世爻九四所得以变来的巽宫五世卦《噬盍》九四及其所在上卦离卦为伏为隐。


在京房八宫易学中,除了八个游魂卦,还有八个归魂卦,它们分别在本宫游魂卦基础上变化下卦整体而来,三爻为其世爻,上爻为其应爻。按照京房飞伏说,归魂卦世爻三爻为飞为显,归魂卦世爻三爻所得以变来的本宫游魂卦三爻及其所在经卦,为伏为隐。具体来说:乾宫归魂卦《大有卦》:“与坤为飞伏。”《大有》世爻九三及其所在下卦乾卦为飞为显,《大有卦》世爻九三所得以变来的乾宫游魂卦《晋卦》六三及其所在下卦坤卦为伏为隐。震宫归魂卦《随卦》:“与巽为飞伏。”《随卦》世爻六三及其所在下卦震卦为飞为显,《随卦》世爻六三所得以变来的震宫游魂卦《大过》九三及其所在下卦巽卦为伏为隐;等等。


作为汉代杰出术士,京房创建飞伏说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卦象、为解读经传进而为占验活动服务。事实上,京房对《周易》诸卦的诠释也表明,他确实比较理想地实现了这一目的。以飞伏的易学体例去诠释《周易》诸卦,在本卦卦象之外又增加了隐匿潜伏的一卦卦象,在本爻爻象之外又增加了隐匿潜伏的一爻爻象,如此飞伏对待,以飞释伏、以伏释飞,清晰展现出爻象或卦象显现与隐伏的两种存在状态,以及特定的爻与爻之间、卦与卦之间以及爻与卦之间互相对待、变化生成的关系。在前代易学尤其是《易传》基础上,京房以崭新的路径超越独立的爻象和卦象,揭示出爻与爻之间、卦与卦之间以及爻卦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关系,并以“飞—伏”概念创造性概括这种结构性关系的丰富特征:往来,有无,光明与幽暗,朗显与潜藏,昭彰与隐匿,现实与可能……如此,飞伏说增加了卦象、丰富了卦义,一方面对《周易》经传的解读更加丰富周全、灵活辩证,使易学诠释获得了新的更宽广的结构性视野,另一方面也更加便于比附纷纭复杂的人事吉凶,为占验卜筮活动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依据。受京房八宫易学飞伏说的启发,东汉荀爽、虞翻等易学家,“逐步突破八宫纳甲体系的囿限,抽绎出更具一般性意义的卦的对待、飞伏、隐显意蕴”,飞伏说被扩展成“任意一卦,其卦爻及卦爻之象的隐显问题”,成为解读《周易》经传普遍有效的理论工具和诠释方法论。

二、从卦气传统看飞伏说的文化渊源


然而,飞伏说的取象、解经、占筮之“用”并不等于飞伏说本身之所是,更不等于飞伏说之所以是,京房选用飞伏说的实用目的以及何以选用飞伏说的内在理据,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受京房术士身份以及汉易占筮“言灾异”特点的影响,人们往往过于关注前者而忽视后者,这难免遮蔽飞伏说深厚丰富的文化内蕴。如欲完整理解飞伏说本身之所是,超越飞伏说之“用”而豁显飞伏说之“体”, 就有必要从易学卦气传统中考察飞伏说的文化渊源。所谓卦气,即以卦爻符号符示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涵摄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三百六十五日(实际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每日十二时辰的气化运行以及其中各种自然物象、事态的变化更替。具有理论自觉的卦气学说首倡于西汉昭、宣二帝时期的易学大家孟喜,自孟氏之后卦气学说始大显于世并成为汉代象数易学之主流。然而,卦气学说的思想渊源却非常久远,根据刘大钧教授的考证,卦气思想在殷墟甲骨卜辞、《尚书》、《山海经》中就已出现。如果不局限于文本依据和实物证据,而是根据先人作易之意图与卦气模拟天道的性质,我们甚至可以推断,伏羲画卦之初以二爻法象阴阳这一事件本身就可看作卦气思想的最早萌芽。可以这样说,汉代及其之前深远悠久的易学史内部就有一个深厚的卦气传统。京房易学飞伏说与卦气学说有密切关系。林忠军教授已经指出,“京氏的飞伏说,着眼于阴阳变化的形式……主要是受到孟喜等人的卦气说的启发。”那么,京房飞伏说又如何展现卦气思想的?其卦爻之“飞”“伏”与阴阳二气之“飞”“伏”又有怎样的历史关联和逻辑联系呢?


京房飞伏说源于古代候气之法,飞伏说中所谓卦爻之“飞”“伏”与“地气”之“飞”进而与天地间阴阳二气的“飞”“伏”有直接关系。这可以从“飞”“伏”二字的词义渊源和古代占测地气的史书记载中得到印证。


朱震解说京房飞伏说:“见者为飞,不可见者为伏”。仅从字面意义来看,“飞伏”之“伏”指隐藏潜伏、隐匿不显,“不可见者为伏”很好理解;但“飞伏”之“飞”指明朗显现的根据何在?“飞”字的本意是描绘鸟儿展翅飞动的形象,京房为什么借用这个字来表达朗显显现之意、认为“见者为飞”呢?关于京房飞伏说,学界多采用朱震此处解说,却忽略朱震另一处重要论述,造成对飞伏说的片面理解。朱震《汉上易传》:“说卦巽其究为躁,卦例飞伏也。太史公《律书》曰:‘冬至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此论复卦初爻之伏巽也。”京房释《复卦》:“与震为飞伏。”《复卦》为坤宫一世卦,其世爻及其所在的下卦震卦为飞显,隐伏着巽卦,并以《史记·律书》所载卦气知识作解释:“冬至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所以《复卦》表现为飞震伏巽的形态。朱震以卦气理论来解读飞伏说,认为“飞”“伏”源于自然天道中阴阳二气的“舒”“藏”,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飞伏”之所以是以及飞伏说卦气之体的重要线索。

《后汉书·律历志上》记载古时的候气之法:“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隙)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之者灰动。其为气动者其灰散;人及风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


律十二。惟二至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

《晋书·律历志上》也有类似记载:“夫神道广大,妙本于阴阳;形器精微,义先于律吕。圣人观四时之变,刻玉纪其盈虚,察五行之声,铸金均其清浊,所以遂八风而宣九德,和大乐而成政道。然金质从革,侈弇无方;竹体圆虚,修短利制。是以神瞽作律,用写钟声,乃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又叶时日于晷度,效地气于灰管,故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飞。灰飞律通,吹而命之,则天地之中声也。故可以范围百度,化成万品,则《虞书》所谓‘叶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者也。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转引司马彪《续汉书》,对古代候气之法做了详细考察:“于密室中以木为案,置十二律管,各如其方。实以葭灰,覆以缇縠,气至则一律飞灰。……其法:先治一室,令地极平,乃埋律管,皆使上齐,入地则有浅深。冬至阳气距地面九寸而止。唯黄钟一管达之,故黄钟为之应。正月阳气距地面八寸而止,自太蔟以上皆达,黄钟大吕先已虚,故唯太蔟一律飞灰。如人用针彻其经渠,则气随针而出矣。地有疏密,则不能无差忒,故先以木案隔之,然后实土案上,令坚密均一。其上以水平其槩,然后埋律。其下虽有疏密,为木案所节,其气自平,但在调其案上之土耳。”(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


通过上面的历史考溯,我们对京房飞伏说的来源有个大略了解:古人占候地气、观察气象具有一套朴素却实用的技术方法:在长短不一的竹(玉)制律管之内,填充芦苇内壁薄膜烧成的灰烬,这就是灰管;把灰管按照一定规则埋藏在经过特殊处理的土地之中,随着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阴阳二气消长盈虚、时令节气按时来去,大地之气也相应变化升降,牵动引发灰管所藏之葭灰依次飞动喷出。古人见微知着,看到某一律管葭灰飞动,便得知地气的消息状况,推断相应节气的来临以及天气的消长。律管中所藏葭灰受地气牵引而飞动喷出,这就是“飞灰”;其它律管未受相应地气的感召,管中所藏葭灰潜伏不动,这就是“伏灰”。 京房易学的重要特点是借天象灾异以言人事祸福,京房本人对候气之法肯定非常熟悉。京房“飞伏”之说,庶几渊源于此。


学界所谓飞伏说萌芽,其实是古人候气记录,与卦气说关系密切,这也正表明卦爻之“飞”“伏”源于阴阳二气之“飞”“伏”、卦气构成了飞伏说“之所以是”。《史记·律书》有段文字描写“不周风”“广莫风”,颇能佐证卦气说飞伏显隐的文化渊源:“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十月也,律中应钟。……其于十二子为亥。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广莫风居北方。广莫者,言阳气在下,阴莫阳光大也,故曰广莫。冬至于虚。虚者,能实能虚,言阳气冬则宛藏于虚,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故曰虚。”《史记·律书》中这段文字蕴含了飞伏思想的内涵,很多学者都发现这点,并成为关于京房飞伏说研究中的一个共识。大家所忽略的是,这段文字其实也是候气记录,并与卦气说有密切关系。东、南、西、北四方之风的来去与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息息相关,而准确候察四季变化、阴阳消息的途径,在古代就是候气之法。四风的来去、四季的轮回,昭示了天气的往来变化,天气的往来变化必然引发地气的相应往来变化。按照这个顺序逆推过去,古人设置律管,埋于地下,观察其中芦灰的飞动隐伏情状,借此候察地气,推知天气。可见,飞伏说之“飞伏”首先是律管中芦灰的“飞伏”,以及背后阴阳二气的“飞伏”。

京房本人与音律关系极为密切,这也为其飞伏说受卦气学说影响、来源于候气之法提供了佐证。综合《后汉书》、《晋书》与《梦溪笔谈》所记候气之法,用以候气的灰管其实就是律管,律管填灰所以又被称为灰管。这就意味着,随着天道运行、地气变化,同一律管会同时发生两种现象:一是发出可听闻的律声,一是喷出可看见的飞灰。后世杜甫有诗写冬至:


“冬至阳生春又来……吹葭六管动飞灰”,邵雍有诗写春节:残腊方回律,新春又起灰,都是指的这一现象。京房本人好钟律,知音声,达到常人难及的程度,以至于他更改本姓推律自定为京氏。京房受学故小黄令焦延寿六十律相生法,将传统的十二律扩展成六十律,并把六十音律与历法配合起来,共同纳入《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符号体系中,使得以六十律分期之日,黄钟自冬至始及冬至而复(《后汉书·律历志》)。京房构建体系庞杂的卦气系统,飞伏说被包含其中自不待言。可见,京房对古人观测时令季节更移、占候地气变化的实践活动进行理论提炼和易学升华,借用“飞灰”之“飞”、“伏灰”之“伏”描述普遍的朗显与隐匿两种状态,探究彼此间消长变化的规律;并将天地间这种飞伏显隐的奥妙关系以卦象、爻象的形式揭发、符示出来,这就是其易学飞伏说。

 


京房易学飞伏说将天道运行彰显为阴阳、五行的气化流行,揭示了人处身其中、生生变化的生存境遇,体现了汉代易学沟通天人之际、深沉浩大的宇宙论品格,这点在飞伏说深厚的文化渊源中得到鲜明体现。通过对京房飞伏说内容的梳理、对“飞”“伏”词源学追溯以及对古代候测地气传统的考察,我们可以体察飞伏说的文化来源以及京房创设飞伏说的深刻用心:卦、爻之“飞伏”,直接源于律管内芦灰的“飞伏”;律管内芦灰的飞伏,显示了地气的飞伏;而地气飞伏的背后则是天气以及宇宙间阴阳二气的飞伏变化。换言之,京房创设飞伏学说,以飞伏体例重新解读《周易》六十四卦,揭示了《周易》诸卦之间存在的特定的爻变和卦变,借此符示涵摄宇宙间阴阳二气及其主导的两种力量之间飞伏、显隐、明暗、往来的诸种情态和变化,是卦气思想在京房易学中的一个结晶。《周易》本是“与天地准,弥纶天下(地)之道的伟大经典,并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旨归,卦气学说以阴爻阳爻符号、诸种卦象符示涵摄阴阳二气的消息变化与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其实质就是以《周易》特有的卦爻符号来符示天道尤其是自然天道的运行,进而依天文立人文、法天道设政教,为人的在世生存提供一种合乎理想应然的选择。京房易学飞伏说继承深化《周易》天人之学,以飞伏说诠释阴阳消息、五行生克以及天道人事的生生变化,成为汉代易学尤其是汉易卦气学说的经典案例。



作者:刘春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