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诗词大会》陈更夺冠: 说说她和《几生修得到梅花》的故事(文末福利,赠亲笔签名书)

 五彩缤纷eui6uk 2019-02-20

刚刚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陈更夺冠


她对诗词的热爱和阐释感染了无数观众,她的诗词赏析随笔《几生修得到梅花》也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熟知。


东方君特邀本书的编辑小姐姐,分享陈更创作这本书的故事,让你更立体地认识蒙曼教授所说的这个敏感的女孩子,这个热爱文艺的年轻工科博士生。





文 | 伟楠


这本书的缘起,是陈更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的舞台上答错了一道题。


那时,节目的热度远远没有后来那么高。在一次转台时,我偶然看到一个蓝衣青裙、梳着两条长长的麻花辫的女孩引用《菜根谭》的话表达参赛感受:“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便不由自主地停下来。


她思维敏捷,每每能在线索很少的情况下抢答,十分刺激。那一期的节目是她和会背一万首诗词的李四维对擂,赛点来临时,是一道选择题:“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马勒读到经过层层转译的唐诗之后,以此为歌词,创作了著名的《大地之歌》,请问该作品最后以哪首唐诗结尾?”


题目公布后,两位选手一脸茫然,显然都不会,空气一度凝滞。这时,谁按抢答键,谁就有可能因此失去擂主的席位。片刻之后,陈更按下抢答键,猜了一个答案。她猜的是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结果猜错了,《大地之歌》的最后一个乐章用了两首唐诗—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题目问的是结尾,所以应该选王维的《送别》。


她解释了自己猜孟诗的原因:

 

对我而言,孟浩然的诗和大地好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因为它又有“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又有“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在茫茫山野里,他抱着一把琴,站在大地上的小径上。所以我心里有了一点诗词和音乐的通感。我对马勒比较欣赏,我喜欢的作家须一瓜的作品里,各种各样的人物都听马勒的作品进行心灵的救赎。但是很遗憾,我不知道这道题的答案,但我会铭记终生,这是比得到擂主更大的收获。更何况,柳永曾经说过:“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这段长长的感悟被节目组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后来我了解到,诗词大会是鼓励选手们表达见解的,这样可以增强“以文会友”的氛围,弱化“输赢”感。)虽然题答错了,但这个猜测的过程展现了她对诗词内涵的敏锐直觉。这段阐释,作为一个紧张激烈的比赛节目中的临场表达,相当惊艳,加之悦耳语音的衬托,确有几分“言词成珠玉,语毕成文章”之感。董卿也从主持人的角度,赞赏陈更的气概和担当,毕竟一道抢答题晾在那没人抢,是有些尴尬。在现场动人音乐与精美舞台辉映的环境里,董卿用王维《送别》的后两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与她作别。嘉宾、主持人和选手在这道题中的互动,一再被百人团的掌声打断。



答题之外,陈更的气质、风度,也很打动我。我经常开玩笑地说,那是一个有“魔性”的时刻。虽然不是令人惊艳的大美女,但她笑语盈盈地站在那里,你能感到亲切与骄傲隐隐地并存着。当她说出“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当她抑扬顿挫地说“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你会觉得,眼前这个女孩背诗的画面,也是对这两句诗歌神韵的一种奇妙的诠释。


这一期节目,成了我邀请她写作诗词赏析作品最重要的契机。我找到她的微博,读了很多她关于成语和诗词的文章以及只言片语的感悟。后来见了面,交谈之中我了解到她最爱的诗人是杜甫。这让我非常惊喜,不仅因为见过的杜甫粉丝中90后年轻女孩甚少,也因为做了几年编辑、一直观察图书市场的我,知道当时流行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只是当时已惘然”一类风格,与爱情有关、浪漫、“唯美”(当然,用这个词形容古诗词并不准确)、略带感伤的情调,而那种理解其实是狭窄的。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的不可胜数的“仿佛从人五脏六腑扪过”的悲喜,那些既博大又精微的情感,还有更广阔的值得今天的我们探索、领悟的空间。陈更会带来另一种声音,一种对诗词的更清新、更深刻、更接近生命本质的解读。



我和陈更约定了写稿之后,她最初发来的几篇让我欣喜。最爱的杜甫诗,她选来赏析的,是《又呈吴郎》。老杜有那样精湛高超的诗歌技艺,有那么多家喻户晓的鸿篇巨制,她独独挑这一篇来写,打枣拆篱笆这样不起眼的小事、无名寡妇这样黯淡无光的小人物、因为水平太高把信写成诗的无意而成,却最真切地展现了杜甫心灵深处最极致的仁厚。我感到陈更对诗词,有透过浮华看本质的潜力。她的这番体悟,在异彩纷呈的杜诗赏析中,称得上“以初心解初心”了。


读文学作品,是不是一个读心的过程?陈更对诗人之心有独到的发现。她感慨白居易对因公事到山中而对山有愧疚之意;发现元稹离世九年了,69岁的白居易还总是梦见他;描述周必大在被皇帝召见、梦想可待之时内心有过怎样的波澜;痛赞在乱世中刚刚得到安稳生活的元结为了不搜刮百姓辞官而去。这些情感在以往大众能够触及的诗词赏析作品中,写得不够多,分量不够重。


语言艺术方面,她喜欢的,不是一眼能看到的美,而是“看似平白,却很深情,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她用“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做诗词交流群的名字,以“问我何所有,山中唯白云”形容北大精神,而“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是她欣赏的文人风骨。这些美不是以华丽的辞藻来塑造的,值得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文章,是情志的表达。同为女性,理所当然地,我更赞赏她很多其他方面。陈更在谈“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时提到了父亲,用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描述一位普通人内心的热血和壮志未酬的遗憾、落寞,以及作为女儿,从最深切的生命意识生发出的对父亲的理解。她的爱情观颇为洒脱,喜欢《长干曲》中声音清亮的女子,赞同“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我爱你,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还因为,为了你,我能做成的事。”她悲叹李清照的千年孤独,我想,她内心深处,一定也有“星辰大海”的征途。



通过这本书,我和陈更接触很多,渐渐成为朋友。现实中的她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高度的自律和对诗词的热爱。博士生课业繁重,诗词这个业余爱好又极费精力,她就严格地以分为单位规划时间。她对纯文学关注很多,除了古诗词,还热爱当代诗和外国诗歌作品,读很多小众书。有一段时间,她经常一边吃饭一边读日本小说《细雪》。每每我觉得自己被工作杂务搅扰,变得面目可憎,便会让她推荐一些书来洗心。而她,专业的研究自然万万不能落下,那么平时,擦面霜、排队等时间,都给了诗词。每天晚上,无论身处何处,无论多么繁忙,她都会在微博群里分享“晚安诗”,讲自己的读诗体会,已坚持了几年。



心疼陈更”,曾几度上过微博热搜。喜欢她的朋友们,觉得她在比赛中常常会在本来大有希望赢的时候,遭遇急转直下的神转折,为她感到遗憾感到惋惜。我知道她的父母很心疼她,说观众们看到的是舞台之上的精彩,而他们看到的是陈更从小到大,寒来暑往坚守在书桌前的努力。我也经常心疼她,比如为了拍一幅满意的封面照,她在三九天,光着脚站在颐和园冰冻湖面旁边的大石头上,一站就是三个小时。不过说到心疼这个词,她总是不以为意地笑笑。我懂得,她有自己非常坚定地要做的事,她要不负此生。


最后说说书名,这句诗曾经被她设为QQ签名。第二季诗词大会落幕时,“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是她发布在微博上的感言。这句诗里蕴含的期待、诘问和追寻,就是我心目中陈更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