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与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很多趣闻轶事,说起天津的美食故事,那更是多的数不过来。 张中行回味南开 国学大师张中行对天津的吃食有深刻而美好的记忆。原本嫌费力怕吃蟹的张先生禁不住天津炒全蟹的美味,破例而食,没想到成为“可惜平生只此一次”的经久记忆。这是他在《津沽旧事》中的感慨。 1935年,26岁的张中行从北京大学毕业,经胡适推荐来到南开中学任职国文教师,教授初中2个班和高中1个班。他记得学校教师食堂的菜品花样不少,质量不坏,最喜欢吃的是烧茄子,一盘价1角或1角2分。有一段趣闻让张中行记忆犹新。学校食堂可以点菜并指定做法,一次,当时已有小名气的何其芳点了素炒白菜,食堂的师傅转身要为他炒菜之时,何其芳忽然又加了一句:“加一点肉丝。”张中行的亲友曾带他在官银号的一家小饭铺吃过清炒虾仁,虾仁是活虾现剥出来的,肉甜饱满。他回忆那味道极为鲜美,价格也低廉,以至于晚年的张先生再与朋友聚会时经常反对要虾仁吃,因为他认为与天津早年的相比,现在的炒虾仁口感差而价钱高,很不划算。天津清炒虾仁就这样让张中行回味了几十年。 要说天津最著名的美食,那当然是“狗不理”,但并不合张中行的口味,原因是肉多油多比较腻。张中行对天津的肉末烧饼情有独钟。老天津法租界一家小铺的肉末烧饼他吃过很多次,后来一直想吃,他清晰记得那烧饼是老北京北海仿膳的做法。距劝业场不远处的江苏馆新泰和甚至让张中行终生难忘,因为“味绝美”的炒全蟹就是在那里享受的。张中行认为老天津的浓豆浆很精致,不同于他处。但讲究吃的“卫嘴子”并不知足,要吃豆浆中加豆腐脑的浆子豆腐,就豆浆浮面挑出的豆皮卷油炸锞子。这种奢侈的吃法让他感到很“奇怪”,认为是天津一绝。 汪曾祺钟情青萝卜 天津卫的青萝卜与大白菜、黄韭、大蒜并列为津门四大名菜,享誉世界。在老天津一入冬,天刚擦黑之时,胡同里就传来了小贩卖萝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卫青萝卜”很不辣,吃到嘴里嘎嘣脆,大可润喉开胸、消食解腻。 “天津吃萝卜是一种风气”,这是剧作家、小说家汪曾祺在老天津品尝过青萝卜后的结论。20世纪50年代初在天津的汪曾祺曾到劝业场天华景听曲艺,他回忆说,座位之前有一溜长案,摆得满满的,除了茶壶茶碗、瓜子花生米碟子,还有几大盘切成薄片的青萝卜。汪曾祺不仅品尝了“水大青脆而不辣”天津“卫青萝卜”,还晓得“萝卜就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的俗谚。汪曾祺也堪称美食家,在全国各地吃过各种萝卜,但他认为听“玩意儿”吃萝卜是绝无仅有的天津卫民俗。 汪曾祺推测那可能是老天津小刘庄种植的青萝卜,可见他对这天津名产的印象之深。顺便一说,小刘庄萝卜历史悠久,传说动人。说明代嘉靖年问,有一受宠的皇妃爱吃南方荔枝,由于交通不便难于保鲜,于是宰相严嵩献计将荔枝树挖出装船运到天津,再快马送京城。荔枝树的余土倒在了海河畔的小刘庄,日积月累,后来小刘庄人就在这片沃土上种植青萝卜,萝卜果真色翠味佳,于是人们盛传“好吃不辣的刘庄萝卜赛鸭梨”。 张爱玲的天津情怀 张爱玲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鸭舌小萝卜汤、起士林面包等津味美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祖籍河北丰润大齐坨村的张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清末以来涌现出数位著名人物,如两广总督张人骏、大清银行总监督张允言、民国交通总长张志潭等,他们都与天津关系密切,并在天津置地客居。张爱玲两岁时,她的父亲张志沂通过张志潭在津浦铁路担任英文秘书,1923年,张爱玲全家由上海迁到天津。 张爱玲住在“英租界一个宽敞的花园洋房里”,她在《私语》中回忆是“英租界32号路61号”。张子静在《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则说是“英租界31号路61号”。原32号路曾与现今的南京路平行,南京路扩宽时并入南京路。原31号路是如今的睦南道。有一帧张爱玲儿时抱着洋娃娃的珍贵照片,后边的背景大致就是那座洋房(推测为今逸阳小学西侧几栋翻修过的小楼)。 张爱玲在天津度过了近6年的美好时光,她在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中生动地描写道:“小时候在天津常吃鸭舌小萝卜汤,学会了咬住鸭舌头根上的一只小扁骨头,往外一抽抽出来,像拔鞋拔。与豆大的鸭脑子比起来,鸭子真是长舌妇,怪不得它们人矮声高,‘咖咖咖咖’叫得那么响。汤里的鸭舌头淡白色,非常清腴嫩滑,到了上海就没见过这样菜。”对鸭舌小萝卜汤,张爱玲用了“馋涎欲滴”来大加赞美。 张爱玲回忆,她家院子里有秋千架,有一次荡秋千荡到最高处时翻了过去。后院子里还养着鸡。那个时候,她穿着白底红色挑花纱质短衫和红裤子,坐在板凳上,喝完满满一碗淡绿色的涩而微甜的“六一散”,看一本谜语书时唱出来:“小小狗,走一步,咬一口。”(谜底是剪刀)她家天井下架着个青石砧,有个瘦小清秀、通文墨的男子时常用毛笔蘸水在那上面练习写大字,还讲《三国演义》给张爱玲听。少年张爱玲对他很有好感,还为他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叫“毛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