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虎医话:小肠颂 淄博四院王三虎传承工作室 小肠究竟用什么靶向药。我认为我们中医把小肠忘了,小肠有证型吗?小肠的表现是什么?小肠用什么方子?我写了一首诗叫小肠颂,足以解释这些东西。 小肠小肠我爱你,后天之本有你哩。五脏六腑都重要,要说长度排第一。 小肠小肠点赞你,抵御外邪如藩篱。腹泻便血排毒出,无名英雄立功奇。 小肠小肠对不起,中医辨证轻视你。蓄水蓄血受侵犯,肠鸣腹痛委屈你。 小肠小肠谢谢你,癌症虽恶远离你。不愧与心相表里,只因人们伤不起。 实际上方子出来了,五苓散证、抵挡汤证,都是针对小肠的,蓄水蓄血病位在小肠。猪苓汤证的靶向器官也是小肠,这个我以前讲过多次了。我现在就认为,小肠是痰饮病产生的根源,《金匮要略》上20多个篇章,其中有一个病就是独立成章的,痰饮病。很少一个病就成章的,冠心病这么多,“胸痹心痛短气病”,他把几个病并在一起。痰饮病这么多,它的根源在哪里?靶器官在哪里?小肠。因为小肠是吸收营养的,当它吸收营养功能不再的时候就生成痰饮了,所以“心下有痰饮”,痰饮多半都是在腹部,比如是胃炎、肠上皮化生,胃和肠是相通的,胃气不降的时候,肠上皮化生了, 肠子的细胞长到胃上了,就成了“心下有痰饮”了,因为它吸收水分。苓桂术甘汤也是小肠的代表方剂。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个就是历代医家解不开的疙瘩,桂枝去桂了还叫桂枝汤吗?有人说应该去芍药。刘渡舟教授说的好,他说和苓桂术甘汤一比,这就是苓芍术甘汤。这两个方子都是针对痰饮病小便不利的,苓桂术甘汤偏于阳虚,苓芍术甘汤偏于阴虚,阴虚就不能水停吗?白芍就是养阴利水的,这样一说,桂枝去桂对着哩。你看,苓桂术甘汤偏于阳虚,苓芍术甘汤偏于阴虚,部位偏下的苓桂甘枣汤,小便不利口渴、气化不利为主的,五苓散;水饮化热了,失眠、咳,犯肺了,猪苓汤。这样就把小肠的一系列方子拿出来了。凭什么六经病只有足经没有手经?如果没有手经的话,小柴胡汤就不会用的那么广,手少阳三焦经,对不对?如果没有手经的话,手阳明大肠经,张仲景承气汤就不应该是阳明病;如果没有手经的话,那蓄水证、蓄血证蓄到哪里?这就是我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是不是?理论就是这样逐步形成的,我碰到这些问题之后,把他联系起来了。 我记录了一段话,哈耶克曾说:“尽管事实本身从来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但对事实的错误解读却有可能改变事实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当你看到一个人跑得很快,但缺失一只胳膊,如果你由此就得出结论说,缺只胳膊是他跑得快的原因,你自然就会号召其他人锯掉一只胳膊。”这就是哈耶克说对事实的理解会改变事实本身的含义。五苓散、苓桂术甘汤都有利水的作用,未必我们的理解就是对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回到正确的途径,就像我说的,五脏六腑都重要,为什么把小肠丢了。我早就发现,淋巴系统,那么大一个系统,西医也不重视,中医也不重视,尤其是西医,它和血液是并列的系统,它的研究是薄弱的。我觉得要突破,可能是在淋巴系统。一样的,西医有它忽略了的领域,中医至少把小肠先抓出来再说,把骨髓抓出来再说,我们一个一个来,胞宫、脑,一个一个把问题搞清楚,要不然我们老是教材上那两套,你不觉得太简单了吗?老是在五脏上打转转,这是我们的弊端,人是一个整体,所以五脏六腑都重要,不但五脏六腑,人体就没有多余的地方,进化了几百万年,就没有多余的地方嘛。甚至我们的肌肉,你看我们国外的中医,你这里有问题,他在脚上给你拨两下就把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十四经已经远远不能解释好多问题,没有认识到的东西多的是。你也不要要求张仲景把什么问题都解决掉,他已经很伟大了,他伟大就伟大在发现了古人很多方子,他用的很好,但是这方子不一定都是他的,即使是他的,你用于治疗冠心病行的,人家也可能用于治疗男性病行呢,就不可能吗?就是这种治学精神才可能促成大家,如果我们都人云亦云,永远不思考,永远不可能成功。(有学员问,蓄水蓄血指的是小肠还是膀胱)传统上认为是膀胱,我认为是小肠,因为蓄水证,小便不利,膀胱没有蓄水呀,膀胱没有尿潴留呀。这明明是小肠造成的嘛,为什么往膀胱经上赖呀?就是因为大家觉得应该是足经,为什么不能是手经呢?这就是我的反思嘛。甚至在经络以外,还有部位说,它不按经走行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