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意味着…… 跨入2019那一刻,世界上再也没有了20几岁的80后。 换言之,最后一波90后也都奔三了,80后全部都奔四了。每次谈及这点,就有很多人心生焦虑…… 然而,想来让人们焦虑的多半不只是年纪,而是相较于年纪的增长,自己在过去的一年里难有的改变。 「改变」为什么难? 因为改变往往意味着风险,改变意味着脱离过去,面对风险一个人会不自觉的恐惧与逃避,或惴惴不安。 不曾想过的是:不做出任何改变,继续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 就会慢慢成为焦虑的俘虏,被懒惰挟持。 睡前思改变,醒来问自己:
一个短期目标其实就如同百米跨栏。真正阻碍你的不是距离,是心中那魔障。“魔障”会让我们的人生跑道更长于别人,而唯有加速,才能赢在终点。 01 唤醒一个人的不是闹钟 | 而是梦想 做人没有目标,不如酣睡。可又为什么很多人即使目标使然,结果又毫无改变或差强人意呢? 答案:选 目标本质在于选,“有所为有所不为”,凡不需要选的,都不能作为有效目标。 巴菲特的飞行教练Mike Flint曾向其讨教如何选定职业目标,巴菲特让他做了这样的事: 1 -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25个目标; 2 -25个目标中,选圈他认为尤为重要的5个。 其实,此时Flint手中便有了2个清单。巴菲特:“你现在知道怎么做了吗?” Flint回答:“知道了。现在马上开始着手实现这5个目标。另外20在闲暇时间去完成。” 巴菲特:“不!你错了。没有选圈的目标,你应该像躲避疫情般躲避它们,杜绝花任何时间和精力在它们上面。” 这,就是巴菲特著名的5/25目标法则。 所以,每一位高手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同时也会拥有一份“Stop Doing list(不为清单)”。 假如把人比作一台电脑,人们的带宽都是有限的,越多的计划和目标,越会导致带宽不足。 现在想来,年轻时列下诸如此类的蠢计划:明年买辆车、攒够房子首付的钱、找个对象结婚、学好英语、提高写作能力...
SMART原则解释给我们,合乎常理的目标需具备五个特点:够具体、可衡量、能实现、有关联、定时限。 想想看,如果清单里的新年目标不符合上述条件,那应该当即果断删掉。 因为模糊的目标不会让你得到改变,反而还会让你滋生焦虑。 02 你急需清除的是“心理垃圾” 很多人说,一个人最难控制的是时间。想来不尽然,因为一个人最难控制的是情绪。 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背负起“超负荷”的情绪包袱,把很多人压得喘不过气。 焦虑、恐惧、愤怒、纠结等等…...负面情绪好像一道封印,禁锢着人们正常的思考,甚至会让一个人情绪失常,禁锢思绪。 此时,若想改变,就要正确的管理情绪。 反问什么是情绪? 情绪不过是你内在感受,通过生理表现出的一种状态。 为什么会有情绪? 你的认知系统与客观现实失衡。 也就是说,负面情绪的产生,要么是现实与你认知不匹配,要么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 例如,走在大街上,突然后面有人狠狠地踹你一脚,想必任何人都非常愤怒(因为这不合常规事实)。 于是,你攥紧了双拳回头一看,结果对面站着一个左青龙右白虎的九尺大汉,顿时你会心生恐惧(因为你闪念的事实是自己打不过对方)。 这是大多数人非常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同样情况下,有没有人能做到不被情绪所牵引呢? 有。 如果这个时候旁边有个人对你说:“踹你的人精神不正常,刚从精神病医院跑出来,没有吃药...” 估计你会很快卸下情绪(没有人会和神经病一般见识),此时,不知不觉中你理解问题的角度已经改变。 其实,影响你情绪的,不是现实世界真正发生的事件,是你对现实状况的理解。 所以,若想控制好情绪,我们需要的是不断调用多元化认知视角。
做一个情绪管控的高手,需要用更积极的语言给予自己心理暗示。 毕竟,所有的不满和抱怨,都是你感官经验所塑造出来的虚幻世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战胜了自己才是跑赢了人生。 03 焦虑?你不知道当下坚持的意义! 很多人焦虑的另一面,是不知道自己当下的坚持是否有意义。 如果做一件事情你完全需要靠“坚持”,那么这件事情多半是“毫无意义的重复”。 为什么?
因为高成就感的人做事靠潜意识,换言之是“习惯”。 当你明确知道一件事情的意义时,你几乎不需要思考,而是会每天自动自发的去执行某种动作。 健身房里看到那些肌肉爆发的人,其实务实的人很少会说自己靠的是“坚持”。 相反,他们认为健身本身就是一种习惯,但凡有哪天没运动,就会觉得自己浑身难受。 所以,如果想要拥有不焦虑的一年,在于你必须把需要思考、有意识的行为,转化成不需要思考就会去做的潜意识行为,即塑造成一种习惯。 把坚持转化成习惯?关键在于:永远不要为了别人坚持。 因为,现实生活很多人坚持做一件事情,不是发自内在的声音,是为博取别人认同和肯定。 |
|